成都东部新区成立
这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坚定贯彻。
也包括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空间
周到
清晨,距四川成都市区以东50多公里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如白昼。中建八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项目经理詹金生以及数千名项目经理和一线工人仍在加班加点、忙碌不已。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天府国际机场今年开工面临的困难比往年更大。
“距离年底还有243天,今年五一假期大家都放弃了休假,只为按时完成项目。”詹金生说,为了不让疫情影响项目整体交付,每天有近1.7万名工人在岗,我们轮班工作,不分昼夜。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犹如一只即将展翅翱翔的“神鸟”。
2017年5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第一根桩基打下,如今从空中俯瞰,隐匿在巍峨高塔中钢筋网中的“太阳神鸟”整体形象已然显现,成都距离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这只展翅欲飞的“神鸟”背后,是成都筹划三年、千年的“东进”之旅。
千年变迁
距今4500年前,蜀山氏族从西部山区迁徙到成都平原腹地,在成都平原西部建立了古蜀文化时代的城邦,直到战国秦朝,张仪、张若才筑起新成都城,西有少城,东有大城,两城并立,缓缓向东移动。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唐代,当时的成都迎来了自汉代以来的第二个发展高峰,统治者在大城外修建罗城,使成都扩大了六倍,成为经济中心,而成都也开始向东南方向发展。直到清代,随着万里桥、九眼桥等连接城内主要道路的桥梁的重建,位于两江交汇处的东门最为繁华。
从西向东,成都是一个跨越千百年来的城市惯性,但这种惯性始终没有突破山脉的束缚,使得成都一直在龙门山脉、龙泉山脉之间以同心圆的形式稳步扩张。
近年来,成都以包容的环境、创新的经济模式充分展现了西南中心城市的魅力,不仅成功跻身新一线城市,还连续四年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优质的创业环境也让成都“创新创意、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慈善”的天府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连续十一次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但这样的中心城市结构不可避免地导致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产生了交通、环境等诸多“大城市病”。
目前,成都人口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递增,截止2019年末,成都常住人口达1658.1万人,居全国第四位。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成都中心圈土地开发强度已达84.8%,城市产业存在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因此,城市发展亟待拓展新空间。
放眼世界,在中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多是立足全局、区域解决,采取“跳出来”建设新城的方式,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化”的空间格局。但成都的南北纵深很短,城市虽然向西广阔,但西边是天府之国的沃野和青藏高原边缘的龙门山,是需要保护的耕地和生态涵养区。只有向东看,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赢得广阔的空间。
2016年,国家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推动成渝地区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成都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让成都东扩的底气更加足了。
这一次,成都决定跨越山丘,城市格局迎来千年之变。
自己找问题
三年前,2017年4月,成都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东进、南扩、西控、北改、优中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跨龙泉山“挺进”,开辟“第二主战场”,把成都从“夹在两山之间的城市”变成“一山连两翼”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上日程。
众所周知,龙泉山一直是成都东部的生态屏障。如今城市发展已经越过龙泉山,把这座山变成了城市的绿心和“客厅”。在很多人眼里,这是成都给自己找的“麻烦”。
三年来,成都组织96位院士、国际大师和知名专家,带领100多个专业团队、35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五轮城市规划优化提升工作。
为加快实施“东进”战略,成都自2017年5月起邀请国内外知名规划、建设、景观设计院等专业力量,包括“新加坡规划之父”刘泰格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小江团队等顶级专家团队,在战略层面进行了《成都市实施东进战略总体规划(2017-2035年)》《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两项总体规划,开展了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线、东西向城市轴线规划研究,同时开展了城市景观、水资源、通讯、能源等10余项专题研究,初步建立了“东进”区域总体框架,成为成都东部新区的重要规划依据。
李小江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看来,成都跨龙泉山建设东部新区首先要解决没有“大城市基础”的难点,为此他建议要充分依托主城区的资源供给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东部新区还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和门户枢纽,已规划新机场,将建设多条高铁,实现与重庆等全国重要节点城市的更好联通。
2018年6月,四川省委提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战略,确立了成都在四川的“主干”地位,立足长远发展,2019年末,成都再次统筹推进“东扩”规划。
这次的焦点是人。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重庆钢结构网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中等收入人群为主的人口群体必然会提出“美好生活”的诉求。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解决现存的问题。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转变观念。
摒弃只考虑短期需求的“插花式”布局思维,成都东部新区建设对标雄安,提出“人-城-产”城市规划逻辑,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抓手,围绕优质生态、人居环境“筑巢引凤”,吸引优质人才,再以人才吸引企业、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
2019年末,“东进”战略由全面谋划转入全面建设新阶段,也迎来重大历史机遇。2019年8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2020年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把成渝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向东、重庆向西、相向而行、相向而行,支撑起中国经济第四极成为必然趋势。“这充分说明,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城市‘东进’与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高度一致。”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委员、总经济师王正丹说。
“虽然成都给自己制造了‘难题’,但这个‘难题’符合成都的长远利益。”李小江说。
对于处在中场的成都来说,三年的转型突破,其实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的部署。
今年5月6日,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成都东部新区授牌,《成都东部新区总体规划》《成都东部新区空间发展规划》等文件出炉。根据定位重庆钢结构网架,这一管理区面积920平方公里。新区将打造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新门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平台、成德绵资一体化的新支撑、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体现公园城市理念的新家园。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国家级新区,东部新区目前是省级新区,未来要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做准备。”王正旦对这座未来的城市充满信心。
未来之城
今年“五一”小长假,人们如期登上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一览这座未来城市的风光。
站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丹景台上,未来之城的风光尽收眼底。
成都东部新区总体规划显示,在成渝发展轴核心区、成德绵自联系带内,成都东部新区管理面积920平方公里,其中天府新区简阳片区规划面积729平方公里、管控面积191平方公里。将构建“两城一园一轴一带”的空间布局,具体而言,“两城”为空港新城和简州新城,“一园”为天府奥体公园,“一轴”为沱江开发区中轴,“一带”为金建仁产业带。
“成都东部新区的设立,对成都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还将带动龙泉山东侧四川省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带,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这样的产业布局,注定让这里未来成为投资热土。”
挂牌首日,成都东部新区有51个项目开工,总投资2385.03亿元。
事实上,今年3月以来,新区以综合开发为重点,一批功能性、标志性、爆款项目加快推进,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地标建筑相继涌现。
在新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区正全力推进航站楼二次结构、钢结构网架补口、金属屋面等施工,“神鸟展翅”,蓄势待发;天府奥体公园邀请伦敦奥运会场馆设计团队,规划国际会议岛、湖滨马拉松赛道、城市活力轴、三岔文化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成都体育学院也计划今年完成一期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三年来取得的成效:新增绿化景观4万亩,人房减少,新增综合整治用地3000亩,打造50公里旅游环线……
一幅成都东进的蓝图正在迅速展开,但“东进”不止于此,其深远意义在于改变格局、牵动全局。
近日发布的《成德眉资一体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了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2.7万亿元的高要求,“东进”战略深入推进,成为协同周边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强大力量。
从国家层面看,随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成都东部新区立足全国西南地区开放通道,推动周边地区一体化、融合、协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也为持续推进成渝地区联动发展注入动力,形成支撑国家内陆开放的“新门户”。
“新”门户并不局限于地域范围,对于中国而言,成都东部新区三年的探索具有样本意义,也是中国新一轮城市区域发展的“新门户”。在李小江看来,成都是新一轮城市发展中“最有自觉”的城市,成都东部新区在规划之初就坚持全球视野,将人文逻辑放在首位,让这座未来之城与人们形成了“看风景”、“触碰幸福”、“承载梦想”的互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其对中国城市发展水平的洞察、治理与规划的科学性都值得借鉴。
“这是一座梦想成真的城市。”站在高台上,詹金生俯视着即将展翅的“神鸟”,颇为感慨。在他看来,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其实是成都“东扩”的一个缩影。未来,他也相信,会有更多怀揣梦想的普通人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努力拼搏。明年,天府国际机场将投入运营,随着首班航班从这里起飞,更多人的梦想也将得以实现。成都东方“新门户”,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