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读懂中国”活动是教育部老龄工作委员会助力主渠道思想政治工作推出的一项品牌活动,旨在用讲述自己的故事感动、影响身边的人,让青年学生把老同志的故事记录下来、传播出去,通过老同志的故事给我们进行一次生动活泼的“四史”教育。
2020年“读懂中国”活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为之奋斗”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青年学生与当地学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抗击疫情工作中的“五老”见面,以征文、微视频、短视频、舞台剧等形式开展深入交流,全国471所高校5.18万名大学生直接采访了1.24万名优秀“五老”,受益学生213万人次。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各省、部直高校推荐的493篇征文、265部微视频、46部短视频、22部舞台剧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选出60篇最佳征文、30篇最佳微视频、22部舞台剧,其中10部最佳短视频、4部最佳舞台剧入选2020年“读懂中国”活动作品。其中,微视频节目于2月15日至20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每天7时01分至7时30分播出浙江大学钢结构 精品课程,2月21日至2月26日每天13时02分至13时30分重播;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于2月15日至20日播出;中国大学生网络全媒体平台将于3月初同步推送信息。
2020“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展示微视频节目于2月15日开播,今天发布第二期,我们来看看这期节目讲述的“五旧”故事。
轮廓
01
董士林,男,1932年12月出生,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空间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大跨度空间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创造了蜂窝状三角锥网架结构分析新计算方法,首次建立了组合网架结构的工程应用理论和计算方法,创办和主编我国唯一学术期刊《空间结构》,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省部级、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重大贡献奖、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终身成就奖、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等十余项奖励。
02
张伯礼,男,1948年2月出生,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赴武汉抗疫82天浙江大学钢结构 精品课程,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干预新冠肺炎治疗全过程,荣获“人民英雄”国家级荣誉称号。支援河北抗疫20天,制定出院患者康复方案,总结农村疫情防控特点和措施,提供决策依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创新奖、光华工程技术奖、何梁何利医学奖、吴阶平医学奖、树兰医学奖等。
03
方汉琪,男,1926年12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名誉一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新闻传播学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全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组成员、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曾获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04
郑建龙,男,1954年5月出生,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教育部土木工程系主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新交通智库联盟首任主席等职务。长期从事道路工程、岩土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交通运输部交通科技杰出成果奖、湖南省领军科技人才、光召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05
曹连普,男,1939年4月出生,石河子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作物遗传与育种博士点、国家级精品课程《作物育种学》负责人,审定小麦、啤酒大麦、小黑麦等新品种20余个,获国家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中华农科教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通信平台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