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制造业专业遇冷,考公成热门选择

   日期:2024-09-1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87    
核心提示:一年前毕业时,他通过校招进入一所制造业公司的技术工人岗位。同学中去制造业的不多。”王翔宇说,“毕业后和我联系的几个同学,没有一个在制造业,要不和我一样在建筑工程业,要不自己做点小生意。职校毕业生与企业主需求“不匹配”,这也导致一些希望进入制造业工作的职校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岗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洁、实习生吴淑萍广州报道

从武汉一所职业学校毕业一年后,李军(化名)顺利进入深圳一家制造企业担任工程师,工资翻倍到8000元。尽管如此,他还是想着转行,想赚点钱回家考公务员。

“现在感觉读制造相关专业学不到什么,机械专业的学生大多去五金厂,五金厂大多都是小厂。”李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退出和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岗位消失的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稀缺专业,形成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的专业体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职业院校缺乏足够的办学自主权,未能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导致职业院校难以保持自身定位,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此次出台的《意见》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进入制造业的瓶颈是什么?

李俊在职业学校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在当时算是“幸运儿”。一年前毕业时,他通过校园招聘被一家制造企业聘为技术员。由于善于学习和思考,毕业后他很快找到了更好的跳槽机会。

“我刚毕业时就进入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当技术工深圳钢结构焊工,录取率10%,岗位是操作工,工资在公司里属于三级。从实习到毕业转正,干了一年,工资是底薪2200元+加班费+绩效工资,包吃住,一个月能挣4000元。”李俊说。

这一年,李俊主要在实验室打零工、跑腿,偶尔也做一些清洁工作,经常在公司一呆就是12个小时左右。同时,工作环境也并不好,经常要在高温设备上工作。

最终,李俊辞去工作,从武汉去了深圳。由于他非常熟悉实验室的实验设计思路、方案、方法,以及设备操作,最终成功应聘到一家公司的工程师职位,收入8000元,每天5点半就能下班,每周有两天休息时间。

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很多都进入了服务业,进入制造业的并不多。

“对他们来说,卖房子、卖车是比较自由的工作,我班上进入制造业的同学不多,本科生进厂至少都会给一个预备工程师的岗位,基本没有公司会招专科生的工程师,目前我们班好像就我一个找到工程师工作了。”李俊说。

对于很多职校毕业生来说,很多人毕业后宁愿打一段时间零工,也不愿“进厂打工”。比如,毕业于襄阳市某职校数控专业的王祥宇(化名),在工厂实习半年后,就决定转行,之前是送外卖的,现在从事建筑行业。

“我毕业的时候,数控行业不景气,而且这个行业需要很大的精力,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我也是比较粗心大意的。”王祥宇说,“毕业之后,我接触的同学没有一个是做制造业的,有的跟我一样做建筑业的,有的自己做小生意。”

近日,某媒体向全国2万余名职校学生发放问卷,63.97%的受访职校学生表示毕业后不会选择到工厂、建筑工地、车间等一线基层岗位就职,仅有32.8%的受访职校学生发现同学毕业后会选择电工、焊工等实体经济岗位。

其中,61.9%的受访职校学生不愿意去制造业基层,因为一线生活枯燥单调,61.04%的受访职校学生不看好制造业基层就业前景,52.87%的认为工作环境差,40.01%的认为基层工资低,31.35%的受访职校学生不愿意去一线工厂,因为工作中的朋友圈子太窄。

在工厂基层工作了一年的李军就遇到了这些问题。

为此,尽管李俊已经成为了工厂的一名工程师,他还是决定辞职转行,正在半工半读本科,打算拿到本科学位后回家乡考公务员。

怎样开拓就业渠道?

但对很多工厂主来说,聘请职校学生的性价比并不高。

机械厂老板张浩(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己招了不少职校学生,但目前只留下了一名职校毕业生。

“目前我们公司只有一名合同工,是职校毕业的,从事设计工作,工作一年多,是个动手和脑子都很灵活的人。之前我们招过几次职校生,但他们辞职的原因是进度太慢,很难按时保质完成交给他们的任务,加上他们没有实际经验,要么是忍受不了走人,要么公司接受不了,就把他们辞退了。”张浩说。

他认为,目前大部分职校毕业生期望值高但技能不高,承受不了压力,受不了企业管理的束缚,关键是没有实际经验,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另外,企业的福利待遇、岗位要求、工作量、劳动强度、管理模式等也会过滤掉一些不适合的毕业生。

职校毕业生和企业主的需求存在“错位匹配”,这也导致一些想进入制造业的职校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刚刚从成都某职业院校毕业的赵科(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深圳钢结构焊工,自己也想进入制造业,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渠道。

“我的专业是轨道车辆运行与检测,现在的工作是学校分配的,在地铁上班,月薪2400元,每天的工作内容几乎都一样,检查各个部位,而且都是夜班。”赵科说,他的很多同学都想在制造业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没有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接受采访的几乎所有职校学生都提到了自己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感觉所学的东西“用处不大”。

《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一批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行业急需的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教育、护理、保健、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专业,改造提升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退出和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岗位消失的专业。

熊丙奇说,职业学校要根据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来设计专业,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再组织学生进行高水平的实习实训,让学生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但关键问题是如何落实?

“有的学校为了节省办学成本,甚至取消了很多课程,职业教育怎么保证质量?”熊丙奇说。

他指出,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人才比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学术课程可以由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但职业教育人才必须有足够的师资培养、课程开发和实习基地建设,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而不是只谈学校赚了多少钱。

而企业方面,也期待更多有实践经验的职校生加入。张浩指出,只要职校毕业生心态积极、主动性强、多动手、多动脑,大多数企业都不会拒绝。

未来,职校学生的定位也需进一步从“流水线工人”向技术工人转变。张浩表示,企业不是没有技术岗位,技术人才、固定岗位一般回归各类网招,而一般非技术岗位或者劳动强度大的岗位,还是以中介派来的临时工为主。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