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建成背后的故事:从项目启动到报规完成,历经 5 个月的时间线全记录

   日期:2024-09-1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21    
核心提示:偶然一天,我们被安排在顾正红纪念馆的旧馆开会,这是一个200㎡的两层小楼,外加一条长甬道连接至殉难处。正立面有5.1m*2.1m浮雕,建筑前有一个21m*18m的广场,也是本次加建范围。顾正红纪念馆扩建

介绍

这篇文章更像是一篇日志,内容比较多,整篇文章基本都是按照时间线展开的,也算是总结一下,从项目启动到规程完成用了5个月,从施工到竣工用了3个月,时间短,进度快。

这座建筑建造期间发生了什么?

01 项目始于天马行空的想象

有一天,我们被安排在顾正红纪念馆旧楼开会,这是一栋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有一条长长的走廊通向殉难地。

随后工程开始动工,甲方要求:面积扩大一倍,流线重新设计。

1)项目概况

纪念馆主体建筑于2009年修建,2012年加固,框架结构,立面为干挂石材。正面立面上有5.1m*2.1m的浮雕,建筑前有21m*18m的广场,这也是本次加建的场地。广场上有顾正红雕塑和几棵茂盛的玉兰树。

建筑位于澳门路,遗址两侧均为居民区,通往殉难遗址的连廊一侧是变电站,另一侧是居民区围墙,围墙另一侧是居民区绿化带。

原创项目 © 至静设计工作室

2)项目估算

每个方案在前期都会有工程概算,所以在设计之初就要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景观设计、结构形式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方案能够在业主的财务承受范围内。

在进行估算之前,一定要先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计划所用到的材料厂家,询问对应材料的价格,然后估算出计划中对应材料的数量,进行估算。

3)集思广益

该建筑最大的设计难点之一是项目位于繁华的市区,如何让建筑融入城市?

另外一个难点是,本次设计是对一栋老建筑的扩建,那么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

经过几轮设计讨论,我们从最初的十几个方案中挑选出四个方案与业主进行讨论。这四个方案都注重室外流线的布置,并且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老建筑。表现出对老建筑的尊重。

不同方案示意图 © 至景设计工作室

报告计划示意图© 至景设计工作室

经过和甲方几轮的沟通,进一步开发的方向确定为方案一。方案一中,新旧建筑是分开的,只有二楼有一条走廊相连。

以新旧建筑分离后形成的室外空间作为轴线,国旗、烈士雕塑在轴线上,两侧为新旧建筑,充分利用场地原有元素塑造空间氛围。

方案一效果图 © 至景设计工作室

设计采用逐层进出的悬浮墙效果,通过立面上体块的对称性体现纪念碑性,同时建筑的雕塑感也增强了建筑的纪念碑性。

方案一深化设计效果图 © 至景设计工作室

确定深化方向后,进一步优化形体及室外空间,利用建筑外侧的元素、构件定义停留的空间,形成人们可停留的城市公共空间。

我们选择的建筑材料是耐候钢板,对于耐候钢板的选择,我们有以下几点考虑:

1、顾正红是一名工人,在和外资谈判时去世,所以使用耐候钢板可以暗示工业。

2、采用工业原材料钢材作为建筑立面材料,可以凸显建筑的重量。

3、耐候钢板在自然生锈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机理,也能体现出时间的沉淀感,让建筑更有故事性。

02 条件有限,计划有变

1)条件变更

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就发现,设计方案边界已经超出了博物馆房产证上的红线范围,原先由400㎡缩减到184㎡的广场上需要建设一个200㎡的两层展厅,由于退让,可建面积几乎就是加建建筑的一层。

建设范围变更示意图© 至景设计工作室

2)计划变更

没有了室外空间,建筑形态的灵活性就受到很大限制,建筑体块的位移成为一种奢侈,在这种条件下,建筑的形态无法像以前那样得到拉伸,建筑的最大轮廓也被局限在有限的面积内,建筑的纪念性已经无法再通过对称来实现(因为太小了)。

因此在深化方案时,我们强调了建筑的雕塑性,通过几块耐候钢板块的错动来实现形态的变化,既能表现出建筑的稳定性,又能体现一定的灵动感,稳定与灵动的冲突也暗示了顾正红逝世时所经历的矛盾。

入口处的礼仪广场将雕塑、浮雕和旗杆置于轴线上。广场的对称性也增加了建筑的纪念性,使其既非正式又稳重。

除了结构上的完全分离,新旧建筑的组合体量也相对较小,因此只能做一条流线,因此新旧建筑在流线上实现了统一,室内空间与展厅的设计主题也与新旧建筑之间延续性。

外立面也采用了新旧建筑不同材质的对比处理,老建筑立面采用颗粒感较强的深红色真石漆,与新建筑红色耐候钢板颜色一致,在材质质感上有差异。

3)方案提交

规划修改完成后,很快进入规划上报阶段,首先会向社会公布项目,然后规划局各个部门会召开专家评审会,各个专业部门都会对规划提出疑问和意见。

03 后期介入及计划实施

1)节点设计

由于规范原因,下层和上层玻璃必须做防火封堵或挑檐,所以我们综合考虑建筑体型和楼面及幕墙结构尺寸,将中线压缩至600mm,首层标高2.6m,窗户采用内推式设计,解决一、二层窗户的防火问题。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费尽心思制作的两层窗户,在室内展示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成为装饰元素。

幕墙施工时的凹缝© 至景设计工作室

2)主体结构优化

经过和结构工程师多轮的讨论和协商,我们将建筑主体结构设计为4根钢柱现场暗红色的钢结构,所有幕墙及外层楼板均为悬挑结构。经过和结构工程师的几轮沟通,柱的截面尺寸缩减为350mm,刚好够与内墙融为一体。

扩建主体结构 © 至景设计工作室

3)楼梯优化

我们最初想要的是无柱三段楼梯,设想的是轻便的无柱楼梯。但为了让结构可行,结构工程师在楼梯底部设计了两根横梁,高 400mm,垂直 600mm。楼梯变得笨重起来。

经过多轮讨价还价,我们将楼梯侧板做成梁,将踏步折弯成加固构件,但我们高估了大众对钢结构楼梯的接受度,毫无疑问,室内设计时钢楼梯再次被改造,楼梯踏步板换成了木板,但采光效果还是被削弱了不少。

三层楼梯 © 至景设计工作室

室内楼梯完工后实际效果 © 陈阳

4)屋面结构优化

尚人馆屋顶作为临时室外展览场地,新、旧馆高差1300mm,由旧馆屋顶至新馆屋顶的楼梯,利用新建筑结构悬挑实现。

主体钢结构框架 © 至景设计工作室

5)后期制作设备

为了将场馆进出流线分开,我们将旧建筑周边的整个区域都设计成了流线的一部分,因此场馆内没有地面安装的空调,将空调直接放在屋顶上影响美观,所以我们设计将新建筑的屋顶部分降低900mm,以容纳空调设备。

但施工队并未按照图纸放置空调室外机,现场将空调放置在了旧楼屋顶上,不仅影响了屋顶的形象,也给旧楼的承重能力造成了负担,对此我们已经要求整改,也期待后续的优化结果。

6)幕墙设计

纪念馆的主要立面建筑材料为不锈钢板,最宽处为1.5m,因此在划分立面时,玻璃也是按照这个模数进行划分的。

幕墙深化设计时,节点设计为锈钢板折弯、胶接的闭口缝,但锈钢板最大宽度为1.5m,没有留出折弯、拼接的多余宽度。

幕墙完成效果©陈阳

我们和施工方讨论后确定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把接缝宽度加大到20mm;另一个方向是将幕墙节点设计成明缝,明缝无疑会增加一些成本,因为需要增加一层新的镀锌钢板作为防水背衬。

幕墙接缝详图 © 至景设计工作室

7)图纸审查

图纸分为内审和外审,内审都是技术性审查,内审主要审查点是标准化和防水性,外审是审查公司对图纸进行的标准化审查。

8)景观设计

建筑施工图完成后,景观设计就开始了。

方形地面由三种颜色和纹理略有不同的石材组合铺砌而成,强调仪式感的同时,也隐喻着红色花朵。但在规则的广场西侧,围绕着一棵保留下来的白玉兰树,我们设计了一组简约的休息空间。这也是将红色主题与民众日常生活融合的一种尝试——公共空间服务于人民的城市。

这里讲个小故事,从设计之初,我们就计划让顾正红的雕塑正面朝向国旗,也就是正东方向,但甲方认为还是像原来那样面向马路比较好,经过多次交涉现场暗红色的钢结构,甲方最终决定让雕塑面向马路,保持雕塑原有的朝向,而路人与雕塑合影时也可以把建筑纳入镜头之中。

广场休息角 © 陈阳

我们将原博物馆东侧通往烈士遗址的一条狭窄通道纳入整体参观路线,将进馆前通道、馆内通道、馆外通道(烈士遗址北边逐渐变窄的通道和反方向向南逐渐变窄的通道)划分为整体参观路线,将三个区域、四种行为串联成一条连贯的心理变化线。越往烈士遗址走去,道路变得越来越安静,路径被修剪过的绿植逐渐收窄,给人一种愈发紧张的空间氛围。而到达烈士遗址,绿植又开阔起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烈士遗址走回来,场景愈发灵动,与展览内容巧妙融合,建立了红色革命题材与当代都市生活的紧密对话。

从通道南侧看烈士纪念碑 © 至景设计工作室

从烈士纪念碑望向南广场的国旗 ©陈阳

04 施工协调及建筑竣工

施工过程非常快,所以在施工之前进行了一次施工汇报,施工方针对施工图纸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并讨论了一些节点做法,专业的施工团队会让建筑更加完美。

不过中间出了点小插曲,施工到二楼楼板的时候,施工方联系我们去现场,指出图纸不合理,有漏水风险,还给我们讲了他们的修改方案,询问我们的想法。

我们查看图纸之后发现施工现场的蓝图和我们最新的施工图并不一致,导致现场有些节点出现问题,这也为我们后期的施工合作提供了经验,我们要时不时地问施工方他们有哪一版的图纸,他们有没有更新到最新的图纸?

建设阶段

基础施工 © 至静设计工作室

锈蚀钢板装置 © 至静设计工作室

幕墙钢架安装 © 至景设计工作室

锈蚀钢板装置 © 至静设计工作室

幕墙施工 © 至景设计工作室

悬挂雕塑 © 至静设计工作室

项目完成

鸟瞰图 © 陈阳

鸟瞰图 © 陈阳

街景 © 陈阳

块体组合悬臂©陈阳

方形雕塑 © 陈阳

天窗 © 陈阳

二楼室外楼梯 © 陈阳

夜景 © 陈阳

05 结论

在跟进了整个项目之后,我意识到建筑的设计不只是制定一个方案那么简单,它需要各个专业人员的配合,需要设计师掌握方案设计之外的技能,比如预算估算、景观设计、灯光设计、材料选择等等。

特别感谢为该项目做出贡献的所有人。

总体规划 © 柴昱晔

一楼平面图 © 柴昱晔

二层平面图 © 柴昱晔

南立面 © 柴昱晔

东立面 © 柴昱晔

景观小品 © 柴昱晔

本文由谢金荣撰稿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顾正洪纪念馆扩建

设计团队:至境设计工作室

由上海中森建筑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设计。

建筑面积200㎡

设计时间 2020.5

竣工日期:2021年6月

设计总监:张楠、张晓媛

设计团队:谢锦荣、常润泽、陈淑婷、熊振林、柴玉业、王淑艳(实习)

景观专项项目 张慧杰 关天一

建设专项工程 廖子军 陶海龙

结构工程李新华吉斌宇刘黎光

凌洁六爷给排水工程

电气工程于福奇赵文鹏

暖通专业 薛晓峰 张宇星

总图专项工程 闫奔驰 马彦鑫

业主:上海市普陀区顾正红纪念馆

建设方:上海建工第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摄影师:陈阳(除非另有说明)

摄影师的网站

感谢阅读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