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晚8时许武汉钢结构雨棚,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接到武汉长江新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紧急委托,承担武汉长江新城方舱医院市政配套设计工作。根据防控部署,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须在次日凌晨6点前完成设计初稿。
疫情是命令,防控是责任。作为市政基础设施行业的“国家队”,上海市政设计院第一时间响应,“一定按时保质完成设计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上海市政设计院各方力量迅速凝聚、行动,争分夺秒、战疫情,坚决打赢这场“短跑赛”“接力赛”。
长江新城方舱医院规划建设20个方舱,共计3000余张床位。
2月14日20时18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紧急组建了由市交通地下所、市交通院、五院、造价公司、正基公司、武汉现场等44名处级以上专业骨干组成的团队。项目负责人刘俊看了看手表,知道第二天凌晨就要完成设计初稿。这场“大考”的时间只有582分钟。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没有时间放慢脚步、放松心情。
在刘军的组织协调下,立即召开网络会议,对武汉分公司采集的既有施工现场特征、现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各专业人员齐心协力、倒逼时间、协同推进,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22时30分,距离论文提交还有450分钟,线上会议确定了本次设计内容,道路、建筑、结构、造价、给水、管网及污水收集、固废、电力、监测等专业设计人员悉数到岗,对院内与院外现有市政道路连接路、院内人行道改善、照明及监测、卫生间设施布置、废水消毒及排放、医疗固废储运、病区连廊雨棚钢结构等子项进行了明确分工,正式启动项目设计。
23时,进入“大考”155分钟,方舱医院市政配套设施设计原则及标准讨论完成。方案结合近期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发布的临时特殊场所卫生防护要求,综合考虑武汉现场建设条件,在保证方舱医院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为推动现场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凌晨1点半武汉钢结构雨棚,只剩下约270分钟,设计环节团队遭遇挑战。根据2月5日刚刚发布的《方舱医院设计改造技术要求》及相关指导文件,方舱医院的建筑布局、诊疗卫生流程、区域标识与隔离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特殊要求,设计方案受到诸多边界条件制约。同时,建筑结构改造需要对医疗设备荷载、设备移动时的重量及荷载等进行多次计算,既要考虑改造效率,又要确保安全性和可行性。
这时,参与评审的几位总工程师也加入到了工作群中,接到求助电话后,他们立即投入工作,通话过程中毫无困意。面对如此紧急、特殊的设计任务,项目总协调直接对接各专业总工程师,实现系统集成、整体把控,争取最优方案;各专业负责人、设计人员与评审人员实时沟通,同步进行设计优化,很快,设计难题便迎刃而解。
凌晨4点15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全体参会人员已经连续工作了8个小时,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数字。每个人都紧张兮兮,生怕设计细节出现疏漏,生怕交“答案”的时间临近,却无暇看表。
早上六点,到了预定的交稿时间。项目负责人刘军再次看了看手表,松了一口气。对于44名参与人员来说,这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们通宵奋战,克服困难,最终分阶段完成了施工图设计任务。但救生方舟的建造刻不容缓,按时交稿只是与病毒赛跑的胜利。抗击疫情、确保医院早日竣工,仍需要他们一秒钟都不能放松。
为便于依图施工指导,总部设计团队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以全天候在线值守的形式提供远程咨询和建议,对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随时反馈、研究、修改设计;同时安排武汉分公司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在现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施工协调服务。
“现场留给我们吧,上海的战友们。武汉不是前线,武汉是我的家。”2月1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袭击了武汉,但武汉分公司的李伟和朱伟不畏艰辛,没有退缩,早上7点,他们冒着雨雪出门。走在清晨空旷的街道上,心里暖洋洋的,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很值得!
为保障现场技术人员生命健康安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按照防疫措施要求,成立后勤保障组,要求做到:施工协调采取轮班机制,领导实时关注、严控每位员工作息时间,避免免疫力过度降低;外出必须佩戴护目镜、防护口罩、防护手套,进入办公室或回家后立即用消毒液洗手,外衣喷雾消毒,使用过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必须消毒密封后放入专用垃圾收集箱,避免二次污染;针对现场医疗资源紧缺情况,及时为施工协调人员调配口罩、护目镜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