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条、全球最长的空中自行车道——厦门云顶路自行车快速路示范段项目,近日完成竣工前验收,标志着这一绿色创新项目已具备通车条件,将适时向社会开放。记者在长达7.6公里的空中自行车道上亲身体验,感受到“空中骑行”的独特魅力。
这是一条长悬在天空的绿色巨龙,不仅仅是因为桥面的主色调是绿色,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厦门市民对安全、绿色出行的期盼,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不仅建设空中自行车道的规划设计属全国首创,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多项国内、行业领先的技术和工艺,最终呈现出“高值、高质量”的工程态势。在项目建设指挥部的坚强协调指挥、建设单位厦门市政集团、厦门市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全力推动、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从开工到主线完工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其间,台风“莫拉克”重创厦门,再次彰显了“厦门速度”。
“空中自行车道”为独立自行车系统,自行车道采用钢箱梁结构,主要沿BRT两侧布置,悬挑于BRT中部。起点位于BRT洪文站,终点位于BRT仙后站,全长约7.6公里。全线共设瑞景-加州广场、瑞景中学、忠仑公园、鹿岭路、市政大厦、后坑、仙岳路、金湖路、政务中心-双十中、枋湖北二路、仙后11个出入口。其中6个出入口与BRT车站相连,3个出入口与人行天桥相连,4个出入口与建筑相连。
整个示范段除与BRT对接外,还将对接11个普通公交站,未来地铁建成后,还将对接2个地铁站。另外,每个出入口都配备了自行车停放平台。
“空中自行车道”为单向双车道,道路净宽2.5米,总宽2.8米;组合段为双向四车道,道路净宽4.5米,总宽4.8米。共设公共自行车停车位355个、社会自行车停车位253个,每个站台均配备自行车调度电梯。
“空中自行车道”为钢结构桥梁,使用钢材3万余吨,其中栏杆所用钢材总长达28公里,相当于厦门北站到鼓浪屿的距离,钢材各方面性能优异,搭配白色环保油漆,可有效防腐25年。钢梁表面铺设8毫米全新耐磨防滑绿晶钢树脂复合材料,防水、耐热、耐摩擦,材料环保可持续。
以人为本 创新发展
▲空中自行车道建在BRT车道下方
在机动车数量激增、道路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厦门如何科学提升城市韧性交通,缓解道路拥堵,方便市民出行?
从不断完善的空中自行车道中,也可以看出厦门市委、市政府给出的答案,即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释放更多城市交通资源,打造集约化的交通空间布局,实现绿色低碳出行,从而实现精明增长、紧凑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高度是最佳角度。
从BRT洪文站到BRT仙后站,莲前东路—云顶路沿线长期以来人流密集、车流拥挤,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在路权的“争夺”中始终处于劣势。
回应市民关切,满足市民需求,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舒适感。正是这样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决策者的智慧催生了全高架自行车道的诞生。
在“空中”骑行,既能保证自行车的专属通行权,无混行拥堵的忧虑,又能从高空欣赏沿途的风景,还能与BRT系统无缝衔接、有机结合,实现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这是厦门市云顶路自行车快速路示范段规划设计的初衷。
去年7月,在市政相关部门就空中自行车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时,人民网曾以《建更接地气的“空中自行车道”》为题对厦门的空中自行车道进行评论:“比起一些城市管理者引以为豪的豪华、宏伟的高速公路,更接地气。这体现了城市建设的智慧。在城市建设中,把公共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让城市更加健康,城市的宜居指数才能大大提升。”
由此可见,“全国第一”并非刻意打造,而是厦门在城市转型发展中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结果。
空中自行车道也是城市绿色发展的产物
▲工作人员在自行车道上测试骑行
厦门一直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一直是城市坚持的发展方向,在岛内岛外公共自行车系统快速建设的同时,城市交通体系和市民出行理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全新架设的空中自行车道必将掀起更加强劲的绿色出行风潮。
一线服务、高效推广
空中自行车道沿线交通繁忙,越早建成越能尽快发挥方便市民出行的作用,消除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为此,在项目规划建设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要确保2017年春节前建成。
从去年8月底正式开工,到今年1月底竣工,这个长达7.6公里的工程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
快,当然是科学合理的快厦门钢结构防腐,合理组织施工、用好新技术,才是厦门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的法宝。
记者从市建设局了解到,为确保云顶路自行车快速路示范段工程又快又好建成,市政府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中心,形成自上而下的协调链,统筹协调、督促工程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效率。工程前期,指挥部对施工进度进行倒推,明确各单位工作任务和工期,加强方案设计指导,主动做好审图、招投标等服务,确保工程在8月27日前开工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指挥部加强跟踪,深入工程现场,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督促工程按计划加快建设,确保工程建设进度按计划进行。
创新模式,加快提升效率
▲全国首条空中自行车道在厦门建成,路面总体为绿色,部分路口红绿交替。
架空自行车道不仅工期紧、规模大,而且由于在国内属首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建设难度也很大。为确保云顶路自行车快速路示范段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尽可能缩短工期厦门钢结构防腐,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期对沿线交通和居民的影响,建设单位厦门市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公司各部门负责人为组长的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领导小组,从公司抽调骨干人员组成项目部,发动全公司上下全力以赴做好项目管理的各项工作。
空中自行车道主体需要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制造安装,是整个项目的最大难点。为此,市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在厦门首次引入EPC总承包建设模式,选择设计施工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信誉度高、技术过硬、经验充足的国有企业中标。
EPC总承包模式是指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建设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工作,云顶路自行车快速路示范段项目巧妙运用了EPC模式,克服了设计、采购、施工三者相互脱节、相互制约的矛盾,提高了项目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自行车快速路建设过程中,如果桥面栏杆设计不合理,需要及时更改,如果按照传统模式,施工方需要向监理方提出更改申请,等待设计方修改设计,再由业主批准。在EPC模式下,施工方可以直接与设计方协商,进行修改,一步到位解决问题,大大减少了所需时间,提高了效率。设计与施工之间的沟通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管理的缺陷,设计与施工之间合理有序的深度交叉衔接,在保证各自合理周期的同时,可以缩短整体工期。同时,EPC模式让设计方可以转变理念、设计指导,将设计深入到现场,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发现和改进。
为确保工程按期完工,自行车快速路示范段采用交叉作业,在白天行人、车辆较多时提前进行绿网覆盖、绿化设计、配套设施,晚上利用交通管制,争分夺秒进行交叉段吊装施工,聘请专业吊装队伍,安装精度高,同时有效保证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空中自行车道建设之前,国内尚无关于自行车快速路的规范,相关单位收集、整理了大量国外相关文献,并与欧洲自行车组织、设计院、咨询公司等进行了调研,通过协商沟通,提出了国内首创的首个技术标准。
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百年工程,质量第一。不管工期多么紧张,建设者们都不会放松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不管任务多么艰巨,建设者们都不会简化任何一道工序。这是建设者的原则。
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设过程中,他们加大了对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市质量安全站提前介入监管,现场督导,确保工程顺利开工、质量保质,切实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天空自行车道为钢结构桥,使用钢材3万余吨。为保证构件生产,中交第三工程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机电公司通力合作,开辟厦门岛、刘屋店、龙岩、泉州、泉港四大加工场地,中建钢构还调集华南、华中、华东、西部四大制造厂区,依托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配备全工艺加工设备和安全高效的物流运输,成功解决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难题。制造过程中,监理检测单位派出现场人员对每根钢梁进行超声波、射线探伤,就像人体接受X光片检查一样,确保每根钢板梁零焊缝、对接接头合格、精度高、质量优良。
BRT桥下作业空间狭小、支撑措施多、沿路交通繁忙、工况受限、施工条件恶劣、安装难度大,建设单位勇于挑战困难,创造性地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使用新型钢结构吊装设备——对于超大型构件,折臂起重机采用“四机吊装”、“多机吊装”等吊装方式,成功解决了安装难题,保证了工程质量,减少了对地面交通的干扰。
沿途欣赏湖光山色,尽享绿色骑行乐趣
▲正在建设中的平台,可供车辆停放、休息。
空中骑行是怎样一种体验?1月20日,项目预验收当天,记者协调相关单位提前探访了“空中自行车道”。
在BRT天桥下,新修建的空中自行车道与巨龙相伴,犹如巨龙身旁的幼龙。记者从BRT彩塘站下车,穿过BRT人行天桥,直接进入“空中自行车道”,从停车平台借来一辆新型公共自行车——黄蓝相间的“幸福单车”。
每个出入口都安装了闸机,据负责现场管理的保安人员介绍,这些闸机都安装了智能交通识别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并组织机动车、电动车进入车道,从而保证了自行车的独立通行权。
“空中自行车道”的桥面路面主色调为绿色,看上去十分舒适、赏心悦目。部分路口路面采用红绿配色,以区分不同车道,一条车道上可供两辆自行车并排行驶绰绰有余。车道铺设了防滑路面,使自行车轮胎抓地力更强,骑行在上面不仅不会打滑,而且十分舒适。
大部分车道都是平直的,一些弯道、桥梁的弯道和坡度都比较平缓,骑行并不费力。
1.3米高的白色护栏让人不惧高空,反而有安全感。镂空的护栏不会过多影响骑行者的视线,可以一边骑行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波光粼粼的湖畔水库、郁郁葱葱的东方山、色彩斑斓的忠仑公园……湖光山色的美景尽收眼底。由于“空中自行车道”上没有红绿灯,骑行起来十分平稳,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快慢自如地掌握。
架空自行车道的栏杆上每隔几米就安装有一个监控摄像头。项目经理告诉记者,在彩塘BRT站附近正在建设该快速路的调度中心,建成后,中心可以通过这些摄像头实时监控桥面情况。控制车流、处理突发事件、增减公共自行车等都可以通过视频监控完成。
空中自行车道沿途设有多处休息区和平台,骑行累了可以停下来休息,欣赏沿途的风景,好不惬意。
“空中自行车道”建在BRT桥下,BRT桥面成为车道的天然遮阳、避雨处。此外,全线设置了高效的排水系统,桥面采用防滑材料。在雨天,市民可以安全、舒适地使用“空中自行车道”。
记者注意到,护栏上均设有照明设施,据工作人员介绍,全线共安装照明灯3万余盏,夜晚,柔和的灯光系统、清晰的标线充分保证了夜间照明,让市民骑行在道路上仿佛置身于光的流动之中。
据了解,“空中自行车道”正式投入运营后,市民可使用公共自行车,也可以使用私人自行车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