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四年的建设,位于上海黄浦江畔世博文化公园区域的上海久事国际马术中心项目近日取得重要进展,普通观众看台屋面结构缝隙已修复完毕,结构工程已完工。
在这个国内首个符合国际顶级马术赛事标准的永久性专业比赛场馆项目中,上海建工机建集团用2万余块钢构件支撑起钢结构“马”,结构模仿马身的骨骼结构,刻画出马术中心独特的建筑风格。
上海久事国际马术中心钢结构施工
作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主力军,该项目也充分体现了机建集团近年来积极探索的“钢结构三位一体”整体建设理念。
多年来,先后承建了上海中心大厦、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三期卫星航站楼及捷运站工程、浦东足球场、昆明恒隆、南京金鹰广场、南京环球贸易广场、大连国际贸易中心、宁波中心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钢结构标志性工程,也为机建集团打造深度设计、加工制造、安装施工“三位一体”模式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
“钢结构安装是集实集团的传统优势业务,过去我们主要做现场施工,现在在此基础上延伸到设计、加工、制造、安装、施工的整个钢结构产业链,能对重大工程建设起到很大的帮助,更多的资源掌控力,确保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上海建机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贾宝荣告诉记者。
在建的金桥国培研发项目创造了国内外框钢结构最高悬挂高度新纪录
吊装英雄产业链延伸探索
上海建机集团成立于1958年,在钢结构施工领域有着辉煌的战绩,业务涵盖超高层钢结构、特殊公共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后来又发展了城市地铁、磁浮快线、大型深基坑等,承担了高架互通立交、特大桥梁、地下隧道开挖等多项高难度施工项目,并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在共和国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杰作,被誉为“吊装英雄队伍”。
吉石集团被上海市政府授予“起重机英雄团队”称号
例如,国内第一高钢结构建筑上海中心大厦,由上海建工集团总承包、上海建机集团专业承包,高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总量达10万吨;国内结构体量最大的场馆中国世博会展览中心也是由上海建机集团现场施工,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8.3万吨钢结构安装。
在参与建设各个堪称中国之最、亚洲之最、世界之最的项目过程中,集实集团逐渐意识到,如果由集实集团工程公司牵头,带动深入各设计公司、加工厂,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建立业务联动、商业联动、生产联动为一体的产业联动机制,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将更有利于优化对接环节,减少工序纠纷,提高工程质量,进而提升公司在钢结构领域的竞争力。
这其中,关键是要尽可能掌握设计、加工、施工环节的资源控制权。于是2013年,集实集团成立了“上海集实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机械设备设计公司”),深化设计产业链延伸。
机建设计公司成立后上海建工钢结构,作为产业链关键环节,对外积极对接设计院,对内通过技术优化,推动技术、经济、施工的高度融合,其中最具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上海迪士尼项目。
不同于土木工程,游乐工程构件的不规则性给深化设计带来很大难度,例如上海中心大厦10万吨钢结构却只有3.8万张图纸,上海迪士尼项目只有1万张图纸,8000吨钢结构就有5万多张图纸,有些结构复杂的部位图纸根本无法体现,只能先打样,再继续深化确认。
“有了自己的深度设计公司,我们就可以先行一步,配合设计院,全面考虑现场施工和工厂化生产。”贾宝荣介绍上海建工钢结构,深度设计不仅会考虑项目整体结构,提高钢结构的安全性,还会充分考虑现场施工,降低现场施工难度,还会从加工生产的角度考虑材料的合理使用、产品质量的控制,此外,从项目招投标开始,我们就会积极开展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以降本增效。
推动“三位一体”产业联动
得益于设计公司的参与,2013年建成的中国国际博览中心已体现了机建集团“钢结构设计、加工、制作一体化”的整体建设理念,不过,当时负责“加工”任务的公司,也是机建集团参股的合资公司冠达钢结构公司。
2015年,集实集团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公司党政领导班子明确提出钢结构产业链要形成纵深设计、加工制作、安装施工“三位一体”的产业联动,并出台管理办法,建立网上联动平台,规范三方权责,通过业务联动、商业联动、技术联动、生产联动,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发挥协同优势,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共赢,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有了我们能够掌控的详细设计公司,加强对加工环节的控制也提上了日程,这需要更大的投入。
2015年8月,上海建工集团收购了位于江苏海门的原冠达尔钢结构公司,并同步注资成立了新的上海建工集团(江苏)钢结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工钢结构”)。随着上海建工拥有钢结构制造产业基地的梦想的诞生,终于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钢结构“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结构、幕墙、屋面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将为钢结构带来更大的进步。
建筑钢结构
“有了自己的钢结构制造基地,更容易把控钢结构制造的进度和质量,平衡制造资源,从而更好地完成一些时间紧、任务重的重点项目。”贾宝荣指出,近年来,集团完成的很多重大项目都体现了这一点。
以去年建成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为例,集实集团钢结构团队自2021年6月起进驻现场,每月吊装工作量近万吨,高峰时每天有30多辆构件车进场。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钢结构总吨位超过4万吨的主体结构施工任务,这在常规钢结构施工项目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上机速度”源自于发挥“三机合一”的综合优势。
鼎科钢结构体量庞大,构件复杂,包含钢架、桁架等多种类型,现场施工团队与设计团队深度沟通,整合资源,制作钢结构及幕墙作业指导书,配合现场进度,根据施工要求,确保第一时间优化方案。
鼎科钢结构项目钢材规格多,高强度钢板用量大,最大板厚45mm,通过与主要从事建筑钢结构的加工制造单位不断协调沟通,将钢材生产加工的具体信息落实到位,使加工厂提供的构件能够满足现场实际吊装需求。
顶级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项目四个月完成4万余吨钢结构施工
2021年接手的世界客厅项目,也通过“三合一”模式,解决了机建集团在钢结构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两个最大难题,即“场地小、工期紧”。
由于整个施工面积只有三个足球场大小,除了基坑区域,可用面积非常小。构件按实际需要加工制作后再发运,充分发挥机建集团“钢结构三位一体”的协同作业优势。构件到现场不堆放,快速提升作业效率。
此外,为减少不同工种之间的协调环节,机建项目部还打破常规,将原本串行的流程变为并行、同时进行的流程: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改造、同时施工,不同专业之间交叉作业。
集石集团承建的北外滩“世界客厅”钢结构及幕墙施工
而一年前竣工的进博会场馆改造工程,也充分发挥了“设计施工一体化”和“钢结构专业一体化”的优势,最高峰时,2000多人同时作业,轮班作业,机器24小时不停歇,施工不停歇,最终在一个月内创下4.3万吨钢结构全部吊装施工的纪录。
机械施工项目组围绕图纸、材料采购、加工生产、物流组织等环节,运用物流编码技术,确保构件发运有序、准确,并采用“场外拼装+整体吊装+流水施工”的施工工艺,确保构件发运顺畅、准确。新增桁架结构采用“场内拼装、模块车运输、大厅履带吊吊装主桁架、汽车吊吊装次桁架”的施工工艺路线,确保后续工序合理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