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短期需求的设计语言,讲述场地记忆——南京汤山古猿人洞景区建筑设计

   日期:2024-08-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40    
核心提示:一种超越了短期功能需求的设计语言被一环一环的传递下去,从最早期的场地用房到新的建筑再到新的景观,我们都在做场地记忆的讲述者。于是,一种超越了短期功能需求的设计语言被一环一环的传递下去,从最早期的场地用房到新的建筑再到新的景观,我们都在做场地记忆的讲述者。

© Timeraw 工作室

一种超越短期功能需求的设计语言从一个环节传递到另一个环节,从最早的场地使用到新的建筑再到新的景观,我们都是场地记忆的叙述者。

感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分享gooood

项目背景

“让我们在这块空地上建一个更大的厕所。”——这是 2017 年客户带我来到这个工地时我收到的最初要求。

南京汤山古猿人洞景区因发现古猿人遗址而闻名,历来是南京郊区著名的旅游胜地。因山体地形,紧靠山北坡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泄洪道,这就是汤山的母亲河——汤水河的源头。

▲视频©时代工作室

▲项目概况©时光工作室

项目位于北坡山脚,位于排洪渠与城市道路之间唯一的狭长地带。由于用地有限,景区一直受到服务设施陈旧的困扰。场馆旁的简易售票处和管理处被搬迁至一水渠隔开的稍大一点的场馆内,并在景区内修建了公共卫生间。

▲山、渠、路、村落、城市、场地的关系 © Timeraw Studio

位置记忆

重新安置的售票处、扩建的卫生间——这样一份“简易版”的任务清单似乎很难写出来。我们能否跳出现有的功能,寻找一种更具地域特色和时代价值的方式,让用户在体验过程中对场馆产生怎样的印象?我们计划向场馆的“原住民”学习。

▲建筑位于入口广场与停车场之间 © Timeraw Studio

竹林与水渠是场地最突出也是共通的景观,尤其是水渠,由于防洪的需要,两边的渠壁采用高大的毛石挡土墙,毛石上的青苔与水渍为植物营造出自然宜人的环境,沟壑在树荫下,仿佛是一处隐秘之地。由于排水渠在主入口广场处被改造成地下涵洞,它的存在几乎难以察觉。

▲建筑外观看上去就像山脚下一道长长的夯土墙。

© Timeraw 工作室

▲从入口广场看建筑 © Timeraw Studio

但在这个并不显眼的场地中,却有两处地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处是横跨泄洪道的管理处,这种突破场地限制、实现跨河道建设的尝试,直截了当。另一处是员工电动自行车棚,由钢柱、桁架拱、木檩条和椽子构成,结构简洁清晰,与周围茂密的森林树干相得益彰。人工的痕迹透露出一个启示:自然之所以能成为风景,是因为它与场地中的人发生了互动。

因此设计团队决定将这些凝结了场所使用记忆的空间形态“重新讲述”给新的使用者,如此形成的空间是使用者通过身体完成场所记忆的体验。

▲运河原貌,宛如秘境 © ATA studio

▲旅游站整体规划 © Timeraw Studio

秩序与方向

经过现场勘察,我们确定这个场地的交通流线有两条:一条是跨过水渠的交通流线,主要供人从停车场进入场地;另一条是从景区主入口广场进入场地的交通流线。这两条近乎垂直的流线从头到尾都只有20米钢结构车棚图纸,如何在这个有限的场地创造出有趣的交汇点?

▲建筑形态分析 © ATAstudio

设计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水渠以及水渠附近的一丛竹子,并借用了园林中的折廊手法,通过转折、覆盖的手法,在与水渠平行的方向上创造了三条流线,分别是沿水渠北侧的休息等候流线、沿水渠南侧通往厕所的流线、紧贴竹林的内部办公流线。

▲水渠成为设计元素之一 © Timeraw Studio

▲由售票处、餐厅、旅游站、停车场、隧道、博物馆、

这些酒店共同构成了环山的旅游路线 © Timeraw Studio

为了回应景区入口处的流线,部分建筑体量在东西方向做了小角度的扭转,从而创造出一些方向感模糊的空间。不同阶次的建筑体量之间的碰撞,创造了空间感。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游客对空间秩序的感知,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体验。

▲缝隙与入口暗示着背后建筑的存在 © Timeraw Studio

▲建筑入口坡道 © Timeraw Studio

▲大楼办公室入口 © TimerawStudio

▲建筑体量方向的扭曲 © Timeraw Studio

▲建筑方向的改变,创造出有趣的室内空间 © Timeraw Studio

运河

运河作为一个元素,原本是场地中被忽视的配角。但如果人能够与之互动,那么运河就有成为景观的潜力。设计围绕运河创造了各种可使用的空间:在涵洞的尽头,使用者可以看到整条运河以及隐匿在植物之间的建筑空间;运河沿岸的钢制连廊下,一排长椅倚靠在长长的土墙上,运河成为欣赏的对象。另一侧的竹林下,设置了两张供人休息的转角长椅,午后在这里躺下小憩十分惬意。横跨运河的是一座灯笼形的廊桥,这种形式是对之前由钢制和U型玻璃制成的桥梁的改造,与运河上的管理室相呼应,模糊了人们的方向感和空间感。穿过运河,仿佛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像我第一次拉开灌木丛时看到的秘密地方一样,我也希望为未来的用户带来除了一眼就能看到的无聊之外的东西。

▲廊桥模仿原有办公空间 © Timeraw Studio

▲运河保留了场地建设前的场景© Timeraw Studio

▲从休息室俯瞰廊桥 © Timeraw Studio

▲利用空间的界面创造内与外 © 钟宁

▲ 夯土墙、毛石墙、U玻璃墙 © Timeraw Studio

▲走廊里的天井 © Timeraw Studio

▲从内部看向入口 © Timeraw Studio

▲ 座位细节 © Timeraw Studio

为了延长游客在空间中的体验,将空间分割成更小的部分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而墙体则是重要的手段。场地各处采用了各种形式的墙体,使空间既分隔又流动,将建筑空间与竹林、水渠联系起来。

▲土墙入口鸟瞰图 © Timeraw Studio

▲夯土墙上的入口 © Timeraw Studio

水渠北侧是一堵长长的夯土墙,将整个场地与停车场和喧嚣的城市道路隔绝开来,只留下几个小入口,不仅暗示了背后场地的水平性,也让场地的南侧用一堵长长的粗糙石墙将室内空间与茂密的竹林隔开,墙面以竖向的窗户与建筑的山墙屋顶隔开,窗户之间的缝隙让竹影摇曳,透入室内。

▲墙面的运用丰富了空间 © Timeraw Studio

▲夯土墙上的入口空间 © Timeraw Studio

▲具有空间引导的毛石墙© ATA 工作室

▲粗糙石墙后的休息空间 © Timeraw Studio

一南一北两道长墙,仿佛勾勒出山脚竹林渠旁的一座园林,园中的墙体时长时短,时而转折,时而框景,时而粗犷,时而朦胧,它们成为了植物的背板或是光影的画布。

▲走廊与内院 © Timeraw Studio

▲在太空中看见与被看见 © Timeraw Studio

▲走廊的光影与材质 © Timeraw Studio

现场建造

建筑的建造,从结构、材料、施工到建造,都在不断记录着当地的、当代的信息,所以当地建造并不等同于当地建造。通俗意义上,使用容易获得的材料、采用可以掌握的方法,并不等同于当地建造。在日常使用中,易于维护和更换的建造方法,才可以称为当地建造。通过这样的建造过程,人与场地产生了超越表象的内在联系。

▲正在建设中的廊桥钢架结构 © ATA studio

吊装、夯实是这座在运河边狭小场地上施工的关键词。建筑坡屋面采用小尺寸三角形钢屋架,屋架与柱子连接为铰接,在工厂预制,现场吊装,再现场焊接拉杆以抵抗侧推力,这是基于在现场施工条件下实现精准施工的考虑。

▲精准的工业建造与随意的手工建造 © ATA工作室

▲高窗带来的室内光环境© 中宁

三角屋顶采用钢檩条、胶合竹椽、胶合竹板,使建筑具有明显的“建造”感,与场地原有车棚相呼应。屋顶建筑连廊采用截面为112*112的十字型钢柱,支撑带竹竿遮阳百叶的钢梁玻璃屋面。

▲屋架下弦与柱子连接处 © ATA工作室

为了抵抗扭转,在十字形钢柱的腹板末端焊接了小翼缘,形成的空腔内填充了胶合竹子,使柱子看起来更加修长。这些结构和构造呈现出明显的受力状态。与场地周围竹林中竹竿所体现的力量感相得益彰。

▲屋顶框架与外墙分离的方式钢结构车棚图纸,让光线和竹林渗透到室内

© Timeraw 工作室

夯土混凝土墙是将土、砂、石子、水泥按一定比例在模板内混合砌筑而成的墙体,与传统夯土墙相比,夯土混凝土墙强度更高,防潮性能也更好。

▲左:当地石工技术 右:传统斧凿石工艺 © ATA工作室

毛石墙的施工重点在于墙体基础、过梁、盖面、护角等部位混凝土构件的使用。这里采用一种剁斧石抹灰技术,这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技术在毛石墙的施工中被广泛使用。用斧头在石砂浆上剁出痕迹的技术,现在很少被施工队使用,和夯土墙、毛石砌筑一样,充满了不确定的手工感,有趣的是,工地上的工人们在剁斧石的侧面和顶部时,创造性地用更方便的电动砂轮代替了传统的斧头。在这个项目中,对控制施工的强调和对随意施工的鼓励同时并存,它们都被视为地面施工的组成部分。

▲粗糙的石墙中的横梁、护角等构件,让建筑呈现出随意的手工感

© Timeraw 工作室

从建造到使用

项目于2019年竣工,项目原先的功能是作为景区售票处和公共卫生间,为此专门设置了潮汐厕所区域——平时关闭,高峰期可灵活合并到男厕所或女厕所,以解决景区高峰期如厕难的问题。然而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让旅游站投入使用的计划搁置了三年。在这三年里,景区的定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山脚下的入口区域被彻底改造成城市公园,对周边社区的居民开放。除了保留厕所外,建筑的其余功能调整为游客休息吧和物业管理用房,但建筑的结构形式让它拥有了非常灵活的空间来适应新的调整。

▲旅游站主入口空间 © Timeraw Studio

▲外部走廊与桥梁 © Timeraw Studio

▲浴室区 © Timeraw Studio

▲室内与室外的通透边界 © Timeraw Studio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建筑竣工后,由于没有人使用,各种植物开始在建筑内生长,呈现出一种质朴而野性的感觉。当时正值暑假,疫情肆虐,漫长的旅途中,我静静地坐在运河边,被蓝天、光影、泥土、岩石和植物包围,仿佛身处大理。

▲ 当没有人使用时,植物会蔓延到空间中 © ATA 工作室

▲植物也是空间的使用者© ATA工作室

▲竹林下的短暂休息 © Timeraw Studio

非常感谢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公司Hassell与建筑师的专业对接,非常尊重建筑理念,对建筑元素也非常亲切的回应。从最早的场地使用到新建筑再到新景观,设计语言一一传承,我们都是场地记忆的叙述者。

▲竣工后的建筑暴露在野外环境中 © ATA studio

去你心中的“何楼轩”

“何楼亭”是著名建筑师冯纪中先生在上海松江方塔园的建筑作品,从功能上讲,它是一个普通的茶亭,供游客小憩,供饮茶者、棋友自娱自乐,但在形式上,它却是一座现代建筑。至于它为何能引起众多中国建筑师的共鸣,我想,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我的启发,是建筑师在创作时,没有陷入模仿中国建筑师、模仿中国建筑的陷阱,建筑师没有纠结于身份认同,而是以一种轻松、轻松、不费力的方式,创造了一种当代的、本土的建筑形式,值得我们去努力尝试。

▲鹤楼轩结构与外观 © ATA studio

▲访客休息室外的走廊 © Timeraw Studio

▲旅游服务站鸟瞰图 © Timeraw Studio

项目图纸

▲模型分解图 © ATA工作室

▲平面图 © ATA 工作室

▲立面图 © ATA 工作室

▲剖面图 © ATA 工作室

▲细节1© ATAstudio

▲细节2© ATA工作室

▲细节3 © ATA Studio

项目名称:唐山市圆人洞旅游站

建筑设计公司: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公司网站:

联系电子邮箱:

项目竣工年份:2019

建筑面积:800㎡

项目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

主创建筑师:朱莉

设计团队:李铸、王家军

业主:南京唐山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结构及机电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易构工作室综合第五院

景观设计:Hassell上海

施工单位:南京西部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

摄影师:Timeraw Studio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