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一号(JZXSW2015)”是数万建筑人订阅的微信公众号,讲述泥瓦匠的心路历程,分享工程人的酸甜苦辣。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建筑一号”即可关注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的阅读。
建筑结构中,除了主体结构外,还有构造柱、圈梁、过梁等多个结构,这些部位虽小,但意义重大,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工程安全带来隐患。下面就给大家总结了工程施工中细部结构施工的一些要点,一起来看看吧。
结构柱
基本要求
1. 释放线路
墙体内构造柱的布置应按设计布置,如设计无规定,应按规范要求处理。其位置必须从基础向各层垂直布置。布置时以建筑物及构造柱的轴线为基准线,先按图纸设计墙体位置放出墙体位置线,再测量、布置墙体内构造柱的位置,轴线位移质量偏差不大于5mm,并做好标记。
2. 拉杆钢筋设置
墙体内构造柱的拉结筋在砌筑过程中应一并埋设,沿柱高每隔500mm设置一根拉结筋,每根拉结筋由两根直径6mm带弯钩钢筋组成,拉结筋设置于构造柱全长范围内,两端伸入砖墙砌体不小于1000mm。
3.构造柱模板密闭孔的设置
为确保结构柱模板安装牢固,模板的逐级拧紧应在墙体施工过程中提前留孔。留孔的具体方法是:用逐级拧紧工具作为通孔工具,根据模板所需的位置,一般在垂直高度每隔500mm预留一个孔,砌筑时放在砖砌体的垂直缝中。如果砂浆缝位置不对,可用电钻(不要用电锤冲击,会对墙体造成轻微损伤,影响美观)在所需位置钻孔。
施工要求
(1)当构造柱与墙体等厚,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及以上时,应在砖墙完工后,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
(2)构造柱的截面及配筋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宽度不应小于200mm,厚度应与壁厚相同,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φ12mm,顶部及底部应锚固入混凝土结构,箍筋为φ6@200或按设计要求。
(3)构造柱纵向钢筋采用预埋锚固或后埋加固方式锚固,如采用后埋加固方法,应按要求进行抗拔试验。
(4)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的砌体宜砌成齿形缝,每道齿形缝高度不宜大于300mm,缝口深度为60~100mm。沿墙体每隔不大于500mm设置拉结筋(如采用砌块,一般不超过2层砖),钢筋伸入墙体两端不小于1000mm。
(4)构造柱砌筑至一层高度后,即可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宜为50~70mm,每隔400~500mm高度压实一次混凝土。
填墙
(1)二次结构砌砖,必须在结构墙、柱上标出+500mm标高水平线、加气混凝土墙体垂直边缘线、门位置线。
(2)在砌块墙体底部砌筑粘土砖或多孔砖墙或浇筑高度不小于200mm的混凝土基础条。
(3)砌筑前两天,应将加气混凝土砌块与原结构接缝处洒水,以保证砌体的良好粘结。
(4)遇到穿墙管线时,应事先核实其位置、尺寸,先行预留,以减少后续凿凿造成墙体损坏的风险。
(5)砌体墙体上不得有小于砌块长度1/3的砖。底层灰缝厚度大于20mm时,应用细石混凝土找平铺砌。砌筑时应采用满铺满挤的方法。上下层应错开,转角处搭接。砌块墙体丁字交接处,应露出水平墙体砌块。
(6)砂浆缝应横平竖直,砂浆应饱满。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水平砂浆缝厚度不应超过15mm。竖向砂浆缝在灌浆前应用内、外临时夹板夹紧,宽度不应超过20mm。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砖、小型空心砌块的砂浆缝宜为8~12mm。
(7)墙体洞口上方应设置钢筋,洞口两侧每侧钢筋长度不应小于500mm。
(8)砌块墙体与承重墙或柱交接处,应在承重墙或柱内预埋拉结钢筋,每隔500mm高设置一根2×6钢筋,伸入砌块墙体水平灰缝不得小于700mm。
(9)砌块与门的连接处,每砌两层砖后砌一层预制混凝土砌块或粘土砖,内嵌木砖或铁件。一般洞口高度在2m以内,每边砌3块砌块;洞口高度大于2m钢结构隔层施工方案,每边砌4块砌块。
环梁
(1)圈梁宜连续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并沿墙体纵横方向构成封闭形状。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方增设一根截面相同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二者竖向间距的2倍,且不应小于1m。
(2)圈梁在纵、横墙相接处应有可靠的连接,特别是在房屋的转角处和丁字交接处。
(3)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宽度宜与墙厚相同,当墙厚不小于240mm时,其宽度不宜小于墙厚的2/3。
(4)多层现浇楼(顶)板的砌体结构,当层数超过 5 层时,在层间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时,应按有关标准要求,将梁板与圈梁一同浇筑。
楣
(1)由于过梁受到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当受拉区拉应力超过砖砌体的抗拉强度时,将产生竖向裂缝。钢筋混凝土过梁的破坏模式与受弯构件类似,验算时应充分考虑两端支撑处的局部压缩是否满足要求。
(2)填充墙中的门窗过梁,当距洞口墙体或构造柱小于250mm时,过梁钢筋必须预埋在墙体或构造柱内。过梁必须现浇,并按下部钢筋统一设置,并按梁的要求锚固。
(3)安装时应保证标高、位置准确,砂浆饱满,两端支撑点长度一致,以增强稳定性。
栏杆
(1)女儿墙砌体内设置纵向拉杆,贯穿整个长度,其中两根穿过构造柱。
(2)构造柱应按合理的截面间距设计,其竖向配筋应根据抗震计算确定,下部应锚固在顶圈梁内,上部应与盖层圈梁连接,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
(3)女儿墙砌体外侧应设置横向连接钢筋,每四层砖设一根。其开口端应锚固在构造柱内,两直腿应随坡度加长。当柱外砌体厚度不大于120mm时,可不设横向连接钢筋。
(4)每隔12m应设置伸缩缝。
散装水
(1)宽度:不小于600mm。当屋面采用无组织排水时,檐口宽度宜为200mm。
(2)坡度:3%~5%。
(3)厚度:不小于60mm。
(4)长度:除台阶、斜坡外,每隔6~12m应设置宽20mm的缝隙,并用沥青(大理石)填塞。
(5)年降雨量不超过900毫米的,应设置排水设施;年降雨量超过900毫米的,应设置明沟。
(6)对于无组织屋面排水、挑檐的建筑,溅水面应比挑檐面宽150~200mm。溅水面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应有向外的坡度,且在距墙体最远处应至少高出室外楼面20mm。
(7)混凝土伸缩缝、沉降缝大多采用15~20mm宽的木条作为分格条,一般要求用干燥的红、白松刮、刨木条,待混凝土硬化后,取下木条,修补混凝土边缘,再浇注沥青结合料。
(8)使用沥青结合料浇注伸缩缝时,必须采取遮蔽措施,避免污染建筑物转角处墙面及铺装层表面。
瀑布
(1)排水杯顶部标高应设置在沟底最低点,防水层进入排水杯不应小于50mm。
(2)出水口周围直径500mm范围内的坡度不应小于5%,并采用防水涂料或密封材料密封,厚度不小于2mm。
(3)排水杯与基层接触处应留有宽20mm、深20mm的凹槽,凹槽内填满密封材料。由于排水管与天沟、檐口的材质不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使排水管与檐口之间产生裂缝,因此排水管应固定牢固。
(4)防水屋面的出水口。埋设时,出水口杯与垂直管筒口连接处应填塞密封材料钢结构隔层施工方案,防止大雨时水从此部位涌出。出水口周围直径500mm范围内应涂抹防水涂料或密封材料作为附加加强层,厚度不小于2mm。涂抹时应根据防水材料的种类采用不同的涂抹次数,以满足涂层的厚度要求。出水口杯与基层接触处应留有宽20mm、深20mm的凹槽,并将密封材料埋入。
(5)有涂层的防水屋面的出水口。出水口周围直径500mm范围内的坡度不应小于5%,并用厚度不小于2mm的涂料或密封材料密封;出水口杯与基层接触处应留有宽20mm、深20mm的凹槽,并埋入密封材料。
伸缩接头
(1)应减少伸缩缝的数量,可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类型和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加强带、诱导缝等替代措施。
(2)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宜小于300mm。用于沉降的变形缝最大允许沉降差不宜大于30mm。
(3)抗震缝宽度应根据设计烈度和建筑物高度确定。多层建筑可采用50~100mm,高层建筑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抗震缝宽度不宜小于相应混凝土建筑缝宽度的1.5倍。后浇带缝宽度一般为50~100cm,缝间距为20~25m。应尽可能与施工时缝结合设置;缝的填充材料可采用掺铝粉的混凝土。
- 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