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期盼已久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终于正式出炉了,想知道装配式建筑率怎么算吗?这里有规定!2018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
原文如下: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现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1129-2017,并将于2018年2月1日起实施,原国家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5同时废止。
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上公布钢结构轴心受力构件,由部标准规范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7 年 12 月 12 日
与此同时,历经15年,钢铁规范终于迎来更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将于2018年7月1日起实施。
《钢结构设计标准》现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7-2017,自2018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3.2、4.4.1、4.4.3、4.4.4、4.4.5、4.4.6、18.3.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同时废止。
很多人可能疑惑,为何要从规范变成标准?引用总编辑王利军的原话,新钢材标签是第一个从规范变成标准的国家标准,新钢材标签的推出,标志着规范时代的结束,强法规+标准时代的开始。
1、2017年最新版《钢结构设计标准》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1)“术语和符号(第2章)”删除了原规范中与强度有关的术语,并增加了本规范新增加的术语。
(2)在“设计基本规定(原第3章)”中增加了“结构体系”和“型板宽厚比等级”,将“材料选择”、“设计指标”内容移至新章“材料(原第4章)”,将结构计算内容移至新章“结构分析与稳定性设计(原第5章)”,将“结构要求(原第8章)”中关于生产、运输和安装的原则性规定并入本章。
(3)“受弯构件计算(原第4章)”修改为“受弯构件(第6章)”,增加了腹板开孔的内容。“构造要求”中与梁设计相关的内容移至本章。
(4)“轴向受力构件及拉弯压弯构件计算(原第5章)”修改为“轴向受力构件(第7章)”和“拉弯压弯构件(第8章)”。“构造要求(原第8章)”中有关柱设计的内容移至第7章。
(5) 将“疲劳计算(原第6章)”改为“疲劳计算及脆性断裂预防设计(第16章)”,并增加了疲劳强度的简易快速验证方法。将“构造要求(原第8章)”“提高寒冷地区结构抗脆性断裂能力的要求”移至本章,并增加了抗脆性断裂设计的规定。
(6)“连接计算(原第7章)”改为“连接(第11章)”和“节点(第12章)”,修订了“构造要求(原第8章)”中的焊接、螺栓等内容,其中连接的内容并入第11章,柱底座的内容并入第12章。
(7)将“建设要求(原第8章)”中的规定按其内容并入相关章节。
(8)“塑性设计(原第9章)”改为“塑性与弯矩调制设计(第10章)”,改变了塑性设计的思路,采用内力重分配的思想进行设计。
(9) “钢管结构(原第10章)”修改为“钢管连接节点(第13章)”,丰富了需要计算的节点连接类型。另外钢结构轴心受力构件,增加了节点刚度确定的内容。
(10)“钢-混凝土组合梁(原第11章,现第14章)”,补充了纵向剪切设计内容,删除了弯曲钢筋连接件相关内容。
(11)增加了以下章节:第4章材料、第5章结构分析与稳定设计、第9章钢筋钢板剪力墙、第15章钢管混凝土柱与节点、第17章基于抗震性能的钢结构设计、第18章钢结构的保护。
2.补充扩展:
新版《钢结构规范》在2003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特别是首次引入了“直接分析法”和“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体现了与国际标准接轨、以钢结构实际设计需要为中心的原则。
大跨度空间结构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商场、展览馆、美术馆等,该类结构一般体型复杂,竖向刚度较小,稳定性问题突出,施工难度较大,因此受到了众多研究者和工程师的关注。
直接分析的优点:
1、直接分析法为大跨度空间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分析设计方法,是目前欧美及香港地区大力推广的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也已纳入最新的GB50017中。
2、采用直接分析法,结构在构件和整体两个层面的稳定性可以在分析过程中体现出来,而不需要像传统线性方法那样在设计阶段进行修正。
3.更为严重的是,基于计算长度法的修正并不总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从而造成安全隐患或导致事故发生。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失稳模式一般是整体性的,甚至可能出现跳跃式或跳回式屈曲,传统的基于构件稳定性的设计方法很难解决该类结构的稳定性问题。
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Q235、Q345钢材性能基础数据尚有30年历史,Q390、Q420的设计指标为估算值,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Q460、GJ钢材急需补充,因此对国产钢材性能进行全面调研十分必要。
看来朋友们又得买新规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