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育人中起着龙头作用。在课程教学中,如何从本学科发展和本课程特点出发,运用适合工科生特点的多元化思政教育手段,优化育人路径,合理构建教学资源体系钢结构课程设计,实现课程育人目标,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工科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普遍重视专业训练,强调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育人”这一工作。通过《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以挖掘开发课程育人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1. 课程的能力和教育目标
1. 能力目标
① 能够运用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进行构件的设计计算;
②能按照规范、标准的要求合理选择构件的截面形状和尺寸;
③能够运用各类构件计算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配筋计算;
④ 了解工程设计的步骤,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和绘制工程施工图的能力;
⑤ 行业通用技能——了解行业发展,掌握结构设计基本技能;
⑥工程师职业技能——培养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⑦ 综合素质与能力——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巨大,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加强诚信自律、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
2. 教育目标
①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首门设计课,对本专业育人起着引领作用。导讲结合本专业概况及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超级工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②通过学习本课程所涉及的《钢结构设计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等规范,养成严格遵守各项标准、规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遵守法规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③以实际工程事故为例,帮助学生树立对结构设计的严肃态度,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④鼓励学生解决难题,帮助学生克服对困难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自律、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以及追求技术精益求精的良好职业品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难点的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会用关联性、综合性、发展性的角度看待问题,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⑤结合本课程的课程设计,通过学生绘制结构施工图,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心、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及认真、负责、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职业道德和精神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思政进课程”建设的主要举措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在土木工程专业17级3班、17级4班进行试点,主要措施为:
(1)组织课程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了解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调查、调研、收集课程教育相关资料,制定《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计划。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言传身教中体现的高尚思想境界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成为德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因素。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政治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行为上的楷模,在教学各环节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精选教育素材,不断提炼爱国主义、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等教育元素,丰富教材内容。例如,在导论课教学中,一般要介绍学科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等。作为本专业开设的设计类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结合本课程特点,逐步自然过渡到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超级工程”介绍 → 工程设计是整个工程的安全保障 → 对工程投资的影响 → 施工技术问题的处理 → 工程法律法规相关知识 → 廉洁、腐败与工程项目的关联性 → 广泛的“职业道德”教育: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3)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发展视角、质的相互转化规律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从理论、大道理入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要选择正确的教育切入点,以简练、自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教学中的教育时间更少、效果更大,思想教育更加自然、有效。
(5)通过在教学中贯彻《钢结构设计规范》、《荷载规范》及国家制图标准,使学生养成严格遵守各项规范、标准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遵守法规的意识。
(6)结合《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内容多、公式多、符号多、结构规定多”的特点,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严于律己、迎难而上的意志和毅力。
(7)转换角色,把师生变成朋友,从交朋友到分享心声,让学生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戒心,放下心理包袱钢结构课程设计,更加主动、愿意与老师交流。这样,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多关注“后进生”的思想动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
(8)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或课余时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育纠正。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思政教育内容庞大,且与工科专业技能存在较大差距,专业课堂教学中难以选择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思政课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学等内容。专业教师也需要逐步学习提高,不断整合思政课中的教育资源,选择合适的方式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课时限制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由于专业课课时有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限。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家关于思政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系统规划,增强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教师日常培训体系,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切实增强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增强教师人格影响力,激励教师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和引路人的责任。要进一步思考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大纲,把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