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项目“牛鼻子”,实现建设“提速”
——威海南海奥林匹克中心项目建设纪实
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塔吊鳞次栉比……初冬,南海新区大地上掀起项目建设热潮。正是这些已建、在建的项目,为南海新区高质量发展踩下了“快车道”,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这些项目中,威海南海奥林匹克中心一体化设计建设项目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该项目是威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接的首个EPC总承包项目。项目位于南海新区大学路以南、科建路以西、金海路以东。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由比赛场馆、羽毛球训练馆、乒乓球馆、酒店、别墅及室外配套工程等组成。
从2019年11月初项目开工,到2020年1月6日封顶仪式,这个原本需要半年多时间才能完工的项目,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被伟建的“铁军”抢了过来。
开工就是决战
十一月份的威海天气渐渐转冷,时间也不多了。
作为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国家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赛前训练场,工期较为紧张,由于不存在工期延长的特殊性,项目开工伊始,各级领导就高度重视该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打造精品工程、树立形象工程。
为确保按时交货、按质投产,项目部自2019年11月进场以来,就以“抢工期、加快进度、保质量、保安全”为目标,科学调度、合理安排工序,工人们坚守岗位、轮岗轮休,不断加快进度、抢工期。
施工现场严格按照节点工期制定详细的每日工程推进计划。工期除了面临高大模板、重载梁、大跨度钢结构网架、钢柱等重点施工难点外,还将面临冬季施工、春节用工紧张、多专业作业等诸多不利因素。
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项目部精心谋划方案,精心组织施工,协同各参建单位,在材料、机具、劳动力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加班加点,争工期,加快进度,重质量,保安全,仅用两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封顶,为后续施工奠定了良好基础。
“日一色一小样,十日巨变”,威海南海奥林匹克中心是文登南海新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威海钢结构,作为今年威海市重点项目,受到了主管部门和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面对困难,项目经理李兆军勇挑重担,11月初一进工地,就带领大家干劲十足、争分夺秒,由于工程必须在2020年1月6日前封顶,他带领工人们昼夜不停、5+2,取得了诸多成果。
质检员李海涛、安全员金亮一马当先,连续夜间作业,每晚休息时间不足5小时。但这两位永不放弃的硬汉威海钢结构,始终精力充沛:“就算3天3夜不睡觉,我也会坚持下去!”
坚持是最优秀的品质,只有坚持不懈的坚持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啃硬骨头
项目生产经理周新德告诉记者,由于南海新区地下水极其丰富,而这里多为淤泥质土壤,透水性差,降水难度大,在如此特殊的工期,很多人都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只好采用人工降水,一百多台水泵昼夜不停地抽水,等水位降下来后,才能做防水、绑钢筋、浇筑混凝土。经过约20天的连续奋战,1万平方米的地下室施工顺利完成。
钢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网架支架的铁件进行预埋,但每个铁件重量超过100公斤,不易移动,更谈不上准确定位,于是他们想到了先将混凝土浇筑到铁件高度,然后再进行预埋,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
“该网架跨度达83米,高度达15米,这是目前威海跨度最大的网架工程。另外,双层大跨度球栓网架也十分少见。”该项目总工程师梁小军说,由于该场馆是竞赛场馆,如此超高超跨结构的施工难度让他们束手无策,为此,他们专门邀请了北京住建部和省里的一批专家,经过多次现场论证,才攻克这一难题。
此外,项目部通过短期规划,屡屡攻克难关,由于粉砂土不满足承载力要求,基础共使用桩700余根,平均桩长约15米,并在比赛馆周边采用止水帷幕支护,确保后期施工。
由于该项目混凝土结构复杂,约90%为超高、超跨、弧形梁结构,对模板及支撑体系要求高,且工期紧张,不可能等到混凝土达到100%强度后才拆模,所有模板均为一次性使用,不可周转。由于建筑造型奇特,幕墙加工施工难度大,不同尺寸的铝板约有3000块,几乎没有平板,对加工精度和施工质量要求巨大。为此,技术人员多次与设计院沟通优化,多地走访,获取相关施工资料,最终确定施工方案。
室外工程约13万平方米,室外回填、管线、电气、铺装、绿化等工程量巨大。项目部通过多方努力,较原设计降低室外标高,减少土方回填约5万方。并利用BIM技术,提前对结构、建筑、管网、室外工程等子工程进行规划优化,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
最可爱的伟建
我为责任而来,我为荣誉而战,项目的成败由我负责。
为了这份神圣的责任,为了为公司争光,威海南海奥体中心项目部施工人员用60多个日日夜夜完成了原本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完成的工程。
邵永胜负责施工材料的储存。由于现场设备众多,施工复杂,每天收集材料是他的日常工作。从开工至今,他经常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似乎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个家庭,直到有一天,儿子打电话告诉他妻子生病了,他便赶紧跑回家照顾妻子。“回家后,为了能7点多到工地,我每天早上4点就得起床”,邵永胜说。照顾妻子一个星期后,他就开始24小时生活在工地上。
项目总经理李兆军始终肩负起责任,勤奋认真,关注每一个细节。
工地上还有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朝气蓬勃、英姿飒爽,他们就是技术员季俊武、王腾、余利鹏、陆绪志、李宗林。他们正值终日不能起床的年纪,但为了按时完成每一个节点,他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成为工地的“夜班”。
60个不眠之夜,60天的艰苦奋战,13颗永不放弃的心,威海南海奥体中心的工作人员始终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拼搏”的铁军精神,把不可能变成了绝对成功的现实,他们就是这样成功的!
(齐鲁晚报、齐鲁网记者李梦飞、王震)
找记者、求报道、求助,在各大应用商店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情报站”,全省60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我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