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泰斗陈绍蕃:勤奋严谨治学,淡泊平和处世

   日期:2024-08-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496    
核心提示:钢结构设计原理 陈绍蕃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先生真实而又鲜为人知的一面,我们专门约请了陈先生在高校工作的弟子——顾强、曹平周、郭彦林、郝际平、童根树、杨应华、苏明周,听他们回忆和先生相处的时光。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又留校工作了14年,和陈先生接触的时间是比较长的,陈先生的人品、学问、一言一行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

介绍

陈少帆教授是我国钢结构行业的先驱之一,谈起这位钢结构领域的领军人物,人们谈论的不仅仅是他渊博的学识和学术成就,还有他待人处事的真诚、谦逊,以及不计较名利的淡定……

2009年2月2日是陈先生的90岁生日,这一天,这位乐于育人、为我国钢结构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依然笔耕不辍,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见解独到,似乎依然技艺高超。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陈先生真实的、鲜为人知的一面,我们特别邀请了陈先生在高校工作的弟子——顾强、曹平洲、郭延林、郝吉平、童根书、杨英华、苏明洲,聆听他们回忆和与陈先生一起度过的时光。

交谈中,同学们对李先生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淡泊平和的人格魅力做出了最好的诠释,通过他们的描述,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宽广而令人敬佩的精神世界,李先生的形象也活灵活现……

■ 知识渊博、随和

顾强,男,1953年8月出生,1980年至1988年师从陈少帆教授,1988年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为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钢结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80年我作为陈先生的研究生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我是陈先生的第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之一。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博士毕业后,我又在学校工作了十四年,与陈先生有较长时间的接触,陈先生的人品、学识、言行对我影响十分深刻。

陈先生以渊博的学识在国内钢结构界享有盛誉,他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影响了几代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TI17-74)到现在(GB50017-2003)的《钢结构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范》、《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等都凝聚着陈先生大量的心血,陈先生对这些规范的贡献是无价的。

陈先生的《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钢结构》等著作和教材均为优秀学者,其在钢结构稳定性及钢结构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得到了国际国内学术界的认可。

陈先生与国外学者的接触和交流很多,平时很注意收集资料,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并随时整理、记录、备份。在研究工作中,陈先生经常为我们提供参考资料或信息。我虽然远在西安,但遇到问题时,也经常会打电话向陈先生寻求帮助。

陈先生的著作非常严谨,他能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描述复杂的事情,这与陈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分不开。陈先生会为教材的每一章逐字逐句地修改,当被要求审阅修改后的文本时,他会逐字逐句地审阅,再修改一遍。他还坚持不做第一作者,为我做出了榜样。

陈老师淡泊名利、性格随和,在钢结构行业中是出了名的,在与学生、同事交流,或是从事学术研究时,他从不以苛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指导研究生时,他从不生气、责骂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很容易被接受。

陈先生对学生和青年教师学术上的培养和扶持,以及生活上、事业上的关心和帮助,也是非常具体,有两件事让我终生难忘!

1985年,我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读博士,妻子和2岁的女儿远在东北,生活困难,为了让我安心读书,毕业后安心工作,陈老师多方劝说学校将我妻子从东北调到学校,并给予住房。我是在校招收分配的研究生,不是在册职工,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1993年,我和陈先生完成了《高层钢结构成套技术》项目的研究工作,并申报了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当时参与研究的人很多,获奖人数有限,陈先生是我们承担的。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和《高层钢结构技术规范》的主要编制人,我被列在9个申报奖的人之列,这是理所当然的。但陈先生想帮助我,让我积累一些成果,主动联系了项目负责人,并把他的名字改为我的名字。每当回忆起这两件事,我对先生的敬意就不禁热泪盈眶。

■ 热爱教师事业,热忱铸就教师灵魂

曹平洲,男,1956年5月出生,1980年至1983年师从陈先生,1983年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学位,现任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系主任,长期从事钢结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78年大学毕业后,我留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工程系钢结构教研室任教,1979年被分配为陈先生的助手,1980年考取研究生,是陈先生指导的第一批硕士生之一。1983年3月研究生毕业后,我继续在钢结构教研室任教。直至1992年4月调入,在李先生手下学习、工作了近15年。李先生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研究精湛,教学面广。育人后辈,倾尽全力,一直是我们的榜样。

钢结构原理陈树华_钢结构设计原理 陈绍蕃_钢结构原理课本

陈先生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我刚进教研室不久,陈先生就负责全国高校教材《钢结构》的编撰工作。如何编出一本既能体现科技先进水平,又有中国特色,又便于学生学习的教材?他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在编写的关键时刻,陈先生却因意外事故导致腿部骨折住院。病痛折磨着他,但他却揪心不能因为自己而影响教材编写和教学应用的进度。当我看到当时年近六十岁的丈夫在嘈杂的6人病房里,躺在被材料包围的病床上写着稿子时,我深深地被震撼了。

1979年,我国大部分科研人员的主要计算工具还是计算尺。有一次,王先生让我核对一下用计算尺得到的计算数据。我将核对的结果交给王先生后,他又进行了一次计算。他教导我:“工程研究论文要精、要准、要信,不能马虎,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003年秋天,我们正准备举办“庆祝2004年陈少帆教授从事‘土木工程六十周年’学术活动,考虑到他1940年大学毕业后,在重庆綦江引淮委员会从事水工建筑物设计工作,国际上土木工程包括水利工程,刚好是1940年至2004年的65周年。1965年,我问李先生,能不能把60周年改为65周年,李先生说:“目前我们国家的土木工程与水利工程是两个学科,就改为60周年吧。”

他像慈父一样关心我们,帮助我们、支持我们成长。我上学的时候,在西安买不到外语科技参考书,他出差开会时,给我买了一本《简明英汉科技词典》。说到外语课,我老公和老伴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儿子上幼儿园的情景。我脑海里时常浮现老伴带儿子学外语的情景,不禁泪流满面。

能成为李先生的弟子是我最大的荣幸,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将努力继承李先生的处世之道、治学精神。

■ 治学严谨,品德高尚

郭延林,男,1958年10月出生,1982年至1988年师从陈少帆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跨度钢结构及空间结构、轻型钢结构、多层建筑钢结构、钢拱桥结构方向的研究。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陈先生手下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获得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就像当年陈先生指导我们一样,我现在也在指导博士生。我跟随王先生多年,他不仅教会了我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教会了我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做人的道理。这一切,我都继承自陈先生,并将传给我的学生。

我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的几年里,他总是要求我们广泛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献,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专业知识都要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始终走在前沿。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陈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很多外文参考书,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也把它运用到现在的工作中。我每周都坚持开一次研讨会,通过对一些棘手问题的讨论,老师和学生都收获颇丰,效率很高。

陈先生的“严肃”和“严谨”作风,不仅体现在言传身教,更体现在言行一致。这已成为我从事研究工作和教育学生的原则。陈先生的严谨性在他的稳定性理论专著中得到充分体现。无论是对某些概念的描述,还是对他人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引用,都描述得特别详细。

陈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又给予学生宽松自由的研究空间,积极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我培养博士生、硕士生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陈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孜孜不倦,不断进取、获取新知识。直到现在,他经常提醒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将研究工作与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结合起来。受您的启发,我也把开拓创新作为我研究工作的出发点。

目前中国建筑钢结构市场发展十分活跃,大型复杂钢结构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对设计、施工技术人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王先生年轻时未能赶上钢结构工程项目建设的大好形势,但他的学术思想已通过弟子们渗透到这些大型钢结构项目的工程实践中。

陈先生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朴实平和的人格魅力,都给我很大的感动,这一切都将对我和我的学生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 睿智典雅,风度翩翩

郝吉平,男,1959年7月出生,1991年至1995年师从陈少帆教授,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

关于陈先生,可以讲的很多:他在钢结构领域的研究范围,研究的深度,取得的成果,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他的风度,他的气质,他的谦逊,他的课堂教学技巧,他指导研究生的认真,他对学生的关心,他对同事的帮助,他批改学生论文的认真,他对学术辩论的态度,甚至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对他意义重大,可以单独写成一章。

陈先生在钢结构方面的学识、威望、风度、气质,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在当今社会,赞美很容易,说好话很容易,甚至通晓中西文化、通晓古今也很容易,因为这是智力的问题。人品好、德才兼备并不容易。我只叙述一件事,希望用平实的语言反映出陈先生的风度。

我学了一半就开始研究钢结构了,真正开始研究钢结构是在写论文的时候。因为硕士要全日制学习,靠奖学金很难维持生计,所以我边工作边读博士。要修几门课,但是马上就要报考副教授了,就忙着边上课边写一些文章,因为都发表了,我瞒不住陈老师,他当面跟我说清楚,要专心学业,可以写一些结构工程方面的文章。但是我刚开始读博士,一下子写不好,还要评职称,就只好先写几篇原专业的文章了,正好那年要颁宝钢奖,因为我发表了几篇文章,学校商量了一下,就准备交我了,可以说一切基本都定下来了,交上去是没有问题的。鉴于陈先生的威望和地位,学校征求了陈先生的意见,但陈先生拒绝了。学校又上报了一位博士生,这位博士生获奖了。当然,我并不知道这件事,如果不是陈先生告诉我,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

有一天,我因为一些事情去见陈老师,谈完之后,陈老师告诉我:“学校让我帮你申请宝钢奖,我说今年算了,明年再说,让你安心学习。”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很震惊,我的导师不让我申请,其他导师却在忙着帮他们的学生申请。离开陈老师家的时候,我还在想,陈老师为什么跟我说这些,难道只是拒绝吗?为什么一直跟我说这些?回家之后我才明白,一方面,陈老师是想警告我,我有钢结构博士学位,就应该专心学习;另一方面,陈老师做事堂堂正正,虽然这件事情他没有说实话。我不知道,但陈老师的作风是,不会在背后说别人坏话。他一向坦诚,直言不讳,直言不讳,直接向当事人反映。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宽广的胸怀,如此开阔的胸怀?想到这里,陈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就高大了许多,让我更加敬重他,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更是因为他的人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自己也当上了博士生导师,我越来越觉得陈先生在这方面很伟大。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心胸开阔,是一位真正的绅士。虽然第二年就不再考虑在职博士生宝钢奖,我也不再有机会这样做了,但陈先生的高尚品德和正直的人格,却成为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 实践与学习

童根书,男,1963年11月出生,1983年至1988年师从陈少帆教授,1988年获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钢结构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1983年我毕业于浙江大学,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工程系研究生,当时教钢结构的夏志斌老师鼓励学生报考,还特别介绍陈老师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导师,于是我就报了陈老师的研究生班。

进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后,陈老师和系领导为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对此我感激不尽。当时,陈老师正在写一本专著,题目是《钢结构设计原理》,我们要参考大量的国内外书籍,每写完一章就给我们朗读。通过学习这些陈老师总结的关于钢结构稳定性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参加科研工作的初期就能站稳与国际水平相同的起点。研究生期间,我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支撑设计的文章,这是在陈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他的书了解了国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这些成果在美国ALSC标准等有影响力的著作中被多次引用。能从一开始就站在国际前沿,这就是选名师做导师的优势。

除了课程学习,陈教授还为我们推荐了结构稳定性理论方面的最新书籍供我们学习。在博士阶段的高级稳定性理论课程中,他选了三本欧美学者撰写的英文稳定性理论书籍,并将它们作为教材进行复制。陈先生的著作对我今天的工作和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老师非常鼓励创新。我读硕士时,在完成一年的基础课后,在陈老师的指导下选修了“文献阅读”课程,这门课让我们在科研方面得到了初步的训练。我按照要求开展了三个科研项目,其中研究的课题之一是薄壁构件局部与整体不稳定性相互作用,这是当时非常热门的课题。在阅读报告中,我提出要推广应用短柱试验法研究残余应力的影响。陈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很新颖,特意安排在教研室做了报告。

陈老师还非常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取得博士学位后,陈老师推荐我到重庆钢铁设计院实习,接受了设计工作的训练,这在当时的大学老师中是比较少见的。

陈先生把一生献给了钢结构行业,除了工作以外,对名誉、待遇等生活其他方面的要求很少,为人十分谦虚,平易近人,发表的论文都坚持不署名。我学生时代和结婚后,很多个除夕之夜都是在陈先生家里度过的。陈先生对国内各单位人士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如今王先生还在审阅大量的期刊文章和学位论文,国内外专业期刊上仍可见到他的文章。看到年近九十的王先生还在为钢结构行业辛勤工作,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以实际行动推动钢结构的发展和应用。

■ 渊博的知识和才华

杨英华,男,1965年9月出生,1985年至1995年师从陈少帆教授,1995年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钢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81年我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时,就知道陈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教授,在钢结构方面造诣深厚,对他十分敬佩。四年级《钢结构》课程的教材就是陈先生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我国第一部自编钢结构规范(TJ17-74)中许多关键条款都是由陈先生带领的研究小组编撰的。这更加深了我对陈先生的敬意,也让我萌生了拜他为徒的想法。后来,我很荣幸地在1985年被录取为他的研究生,加入了他的科研团队。我对先生的治学之道、处世之道有了更加真实的体会。

首先,陈先生渊博的学识令人敬佩。他不仅熟悉国内外钢结构的发展,而且对国际上主要的钢结构规范也十分精通。对于一个问题,他能很快地讲解出不同规范的解决方法和解决方案。陈先生不仅专业知识广博,而且精通英语和法语,能阅读俄文和德文的专业书籍和文献。我读博士的时候,免修了英语课程。王先生得知此事后,亲自承担起教我英语的任务。他把我的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经常让我把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把中文资料翻译成英文。他还认真审阅每一个译文,指出不恰当和好的部分,和我一起讨论如何翻译得最好。当时,他还把自己对钢结构连接的研究与美国著名学者费舍尔结合起来。 JW)关于中英文作品的衔接,我可以一边学习中文,一边翻译成英文,然后研究英文原著,对照自己的译文,找出差距,这让我受益匪浅。

如果说我敬佩李先生的学识,那么,他的学习态度更是我的榜样。他总是认真审阅、修改我和他合作的文章,连标点符号都仔细检查,定稿后还要再审阅三遍。记得有一次,我在为一篇稿件画插图时,还在用鸭嘴笔在硫酸纸上画了一根略微弯曲、接近直线的棒子,陈先生看过后说棒子的弯曲方向不对。我说棒子只是轻微弯曲,看不出来。他说绝对不行,必须重画。重画后,他又审阅了一遍,满意了才同意用。陈先生不仅对学生有如此严格的要求,对自己也是如此。陈先生有时把他的稿件给我们征求意见。每当我收到陈先生的稿件时,一眼就能看出他有多认真,字母、代码、公式他总是用得很工整。楷书或楷书,便于阅读,这种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是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学习的。

陈老师除了治学严谨,对学生也极其负责,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最佳的培养方案。陈老师知道我性格比较沉静,喜欢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所以对我指导得非常用心。在这期间,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久久不能解决,非常苦恼。看到这种情况,钱老师在《读书》杂志上找到了一篇著名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关于科研的文章,文章中描述了钱老师在科研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挫折,并讲述了他的心路历程和解决办法。读完这篇文章,我心里非常开心,很舒心,就连钱老师这样的大科学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不用那么吃苦头。后来,我心里释然,问题也解决了。在高兴的同时,我仔细思考,感激老师的良苦用心,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老师。你的言语和行为永远是衡量你自己的尺度。

钢结构原理课本_钢结构原理陈树华_钢结构设计原理 陈绍蕃

陈先生对学生的关爱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读博士期间发生的很多事情,不仅令我难忘,也令我身边的人感动。有一次我因病住院,陈先生和夫人钱雨欣女士不顾年事已高,悉心照顾我,尽管工作繁忙,还是亲自到病房探望安慰我,其他病友和医护人员都以为我是他的父母或亲人。我住在学生宿舍时,陈先生夫妇总会趁着在校园里散步的机会,到北院看望我。看着,询问我的生活,感动了邻居和同学。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受过很多善知识的教导,才有成就,虽然我至今还未有成就,但很幸运这一生能聆听到陈先生的教诲。

■ 言传身教,德行兼备

苏明洲,男,1971年1月出生,1993年至1999年师从陈少帆教授弟子顾强教授钢结构设计原理 陈绍蕃,1999年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钢结构稳定性及抗震研究。

我和陈先生交往十几年,从他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做学问的道理,还有做人的道理,他做任何事都很认真,从不说教,从不骂人,而是一点一点去培养别人,影响别人。

我跟陈教授相处时间最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1996年上博士课《高级稳定性理论》的时候。当时只有我一个学生,他的授课风格比较特别,很有启发性。他总是布置很多外语课。除了记笔记,他总是让我讲讲我读过的东西和学到的东西,然后提出我有什么问题。在详细讲解之后,他又让我回答一些问题,主要是针对我听得不太清楚或没有太注意的地方。

这项课程持续了整​​个学期,完成的核心是在选择该主题之后的核心期刊中发表的一篇文章。计算分析完成了,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来修改和修改!

关于将某人的名字放在文章中的问题,陈的态度一直很清楚:如果他在学生的文章中没有做任何真正的工作(只是给出了想法和帮助),他不会让某人的名字在另一个人身上,而不是在其他人身上进行研究,并没有在他的文章中进行分析。

现在钢结构设计原理 陈绍蕃,在他的八十年代,陈先生每天都在修改他的原始作品,审查杂志的手稿和博士论文,经常根据每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及时出版文章,以便在教师的著作中始终在教师中评估自己的著作。中国工程学院教授Xu DeLong的院士成立60周年,Xi'an建筑与技术大学校长Xu DeLong院士,向老师Chen赠送了一名牌匾,上面写着“最高商品就像水”,以表彰他的崇高教学伦理。

最初发表于2009年3月20日,第3页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