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聚焦项目前线
报告主要示例
讲述“西北故事”
公司官方微信专栏【记者下基层】全新上线啦!
今天我们参观了新疆管理部门库尔勒机场改扩建项目
库尔勒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南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依雄伟的天山,南连“死亡之海”和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仅70公里外,巍峨的天山和茫茫大漠风沙,曾阻断了无数条西域古道。如今,一只展翅的“白天鹅”屹立在这里,背负着2019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的光辉光环。这就是库尔勒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建的航站楼。
承载梦想,砥砺前行
01
2015年11月,新疆库尔勒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建设压力随之开始激增,这种压力来自方方面面......
新疆库尔勒机场改扩建工程是自治区“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受到新疆民航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重点联系对象为乌鲁木齐新航站楼建设迫在眉睫,若库尔勒机场改扩建工程能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完成钢结构外装,无疑将为公司在乌鲁木齐新航站楼建设中赢得先机。
从项目本身来看,该项目涉及单位复杂、众多钢结构外装,工期极其紧张,项目于2015年11月初开工,原定于2017年9月底交付,跨越了两个漫长的冬季,给合同履行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库尔勒机场新航站楼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是现有航站楼的5倍,目前是新疆第二大机场,年旅客吞吐量2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万吨,年航空业务量2.86万架次起降,是除乌鲁木齐外新疆第二大出疆空中通道。这一项目的建成,对促进库尔勒乃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经济发展,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十分深远。”时任库尔勒机场项目经理刘帅说。
是压力,更是机遇,为了在严峻的情况下又好又快地履行合同,全体项目经理高举“争当第一”的旗帜,克服大风、沙尘、缺水、缺电等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克服困难,闯过三关
02
“库尔勒机场工程虽然规模不大,但难度相当大,我们一共克服了三个难关,才顺利走到今天。”回忆起之前的艰难处境,时任该项目技术总师的魏占荣感慨万千。
第一级是“碰撞级”。该项目涉及土建、钢结构、外装、内装、安装、消防、弱电等多个专业施工内容,利用BIM技术对本项目进行碰撞检查,有效发现各专业碰撞问题。自开工以来,共解决风管与消防总管碰撞134次、风管与桥梁碰撞78次、消防管与桥梁碰撞25次、消防与暖通水管碰撞121次。同时利用5D云口,方便快捷地管理施工,现场质量缺陷、现场问题一目了然,责任人明确到位,整改迅速,使项目管理科学有效。
第二层为“提升层”。该项目新航站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钢格栅屋面结构,屋面采用四段锥体钢管格栅双曲轻型屋面体系,共计19806根杆件、4296个焊接球,檩条达4800余根,焊接量大,拼装精度高,最大跨度达32m。针对此情况,该项目采用钢格栅逐块整体吊装施工技术,大大减少了现场高空施工工作量和安装难度,确保了施工安全性和效率的提高。
第三个层次是“安全”。库尔勒老机场航站楼为军民合建机场,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机场运行安全。对此,项目采用人工勘察方式,要求所有土方作业先行完成,再进行人工挖沟了解情况。开挖过程中,有专人全程跟踪指挥,并仔细记下挖掘机每个铲斗的位置、深度,挖掘时该慢时慢,该浅时浅。力求信心满怀,稳步推进,确保万无一失。由于严防安全问题,项目建设期间未发生一起影响机场运行的挖电缆、管线安全事故。
坚守一线,同甘共苦
03
新疆库尔勒年平均沙尘暴天气占10%以上,夏季地表温度接近60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8.6毫米,年最大蒸发量2788.2毫米,气候十分干燥。
“最难熬的还是库尔勒的夏天,天气炎热,又没有遮风避雨的地方,一天三瓶水根本不够喝,好几套衣服也不够换。于是,我就干脆不换,任由它们淋湿又晾干,衣服上留下一道道汗痕。最惨的是,再起一阵风,天空就沙沙作响,汗水夹杂着沙子,弄得人就像刚从泥坑里爬出来一样……”魏占荣用形容道。
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吓倒建设者,库尔勒机场工程从一片黄土到拔地而起,凝聚了无数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的建设者们的坚韧不拔。
对于库尔勒机场扩建项目经理刘帅来说,最熟悉的美食莫过于“沙尘蒙面”。 “工程受限于自然条件,沙尘确实很大,两辆洒水车昼夜不停地跑,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前面洒后面的,妈呀,有车呼啸而过,就是一场小沙尘暴。如果在现场吃饭,难免会吃到一些沙子,不过没关系,用水冲洗一下就行,少放点盐更健康,呵呵……”,私下里大家喜欢这样调侃。
如果你努力工作,上帝不会让你失望
虽然过程充满艰辛
但现在库尔勒机场新航站楼
犹如古丝绸之路上翱翔的“白天鹅”
2019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荣誉
献给那些坚守初心、不断奋斗的边疆建设者
这是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建设美丽新疆
共建“一带一路”
三合一西北人已上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本期供稿:新疆管理厅
编辑评审:企业文化部
展现西北魅力,汇聚西北力量
结尾
西北官方微博
敢为天下先,永争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