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长张新超在36米高的桥顶运送作业工具。 韩磊 摄
工长张新超在36米高的桥顶运送作业工具。 韩磊 摄
中新网新乡1月17日电 题:八对“铁道父子兵”“守桥情”
作者 刘鹏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被誉为“亚洲最长的铁路桥”的长(河南长垣)东(山东东明)铁路黄河大桥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负责大桥的抢修和维护。说起守卫黄河大桥的主力军,绕不开八对“铁路父子兵”。
昌东黄河铁路大桥仍是我国“亿吨煤运输通道”新河线的咽喉段,平均每天有数百列满载列车通过,寒潮预警也频频发布,为保障城市供暖,煤炭运输量大幅增加,铁路货运也进入旺季。
工人李腾飞正在对36米高的大桥顶部进行高强度螺栓加固。 韩磊 摄
黄河大桥上的“父子兵”
“风虽然冷,但现在我还能忍受。桥上如果有车经过,从黄河吹来的风打到脸上,很疼。”凌晨3点,铁路工人张恒斌和父亲张新超爬上16米高的昌东黄河铁路大桥,顺着桥外的梯子爬到桥面下面开始干活。在他身边,冷冽而猛烈的“河风”呼啸而过。
张恒斌和张新超是郑州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新乡桥梁车间东明桥车间八对工作的父子之一。张新超今年53岁,是东明桥车间机务段党员领导小组组长。
“年年精心检查修缮,世世代代把桥当家。”30年的守桥生涯,张新潮时不时会重复这句话,这也是东明桥坊独特的守桥文化。
像张新潮一样,在东明桥梁车间守桥的还有七对父子。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守桥的7人中,有王腾、马志涛、李腾飞、胡波、郭鑫、丁荣山、段斌。这些“85后”、“90后”陆续从部队退役,来到东明桥梁车间,和他们的父亲王祥元、马国战、李绍洲、胡华珍、郭忠发、丁伟红、段秋红并肩守桥。在几十米高的钢梁桥上,桥梁被精心检查、维护,从未间断。
记者在现场探访中注意到,在黄河大桥施工现场,“父子兵”们分成两组,一组在给桥梁轴承上油,另一组在拧紧桥梁上的高强度螺栓。大家都穿着厚厚的棉衣,但在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的桥上,他们的腿脚仍冻得瑟瑟发抖。
作为一座跨黄河的特大型铁路桥,昌东黄河大桥结构复杂,既有巨大的钢梁,又有铁架,还有细小的螺栓紧固件,维护工序也相对复杂。钢结构的上油、除锈、喷漆都是他们的工作内容。因此,他们都是多面手,能胜任道路养护、焊接、喷漆、木工甚至砌砖等工作。
第二代桥梁建造者和他们的父亲
胡波说起父亲,感触颇深。一天下班回家,他发现父亲胡华珍脸色阴沉。“你今天被路钉砸到脸了?”
胡波听到这话,也没放在心上:“那东西可是铁打的,多打几次或者少打几次,会怎么样?”
可爸爸却生气了,“‘满脸花’的直接原因是效率低下,工作不规范!‘一星’才是真本事!”
爸爸的教诲很有效果,很快钢结构除锈刷漆,胡波加倍努力,球技也越来越精湛,很快一颗“星星”出现在他的手中。
郭鑫回忆说,有一段时间,他总觉得自己的除锈、刷油漆活儿干得慢,父亲郭忠泽对他说:“你一手拿两把刷子,不是更快吗?多练习,就能干得更快,刷得均匀!”郭鑫试了一下,还真有效果。
有一段时间,工作区有意提拔成绩优秀的张恒斌当组长,但他的父亲张新超得知这个消息后,极力反对儿子当官。
张恒斌不解地问父亲:“车间领导都说我能行,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行?”
工长张新超说:“当工长要有业务技能,有安全意识,有管理能力,还要会练习!”
后来钢结构除锈刷漆,在车间领导的组织下,车间举行了“技能竞赛”,张恒斌和车间全体工人同场较量,获得了第一名。虽然让父亲张新超很尴尬,但看到他还是很高兴。看到儿子的成绩,张新超满意地笑了。
转眼11年过去了,2009年正式入职的张恒斌从一名员工成长为副工长,并成为父亲张新超的副手。父子俩齐心协力,带领员工们守护大桥安全。
昌东黄河铁路大桥上的八对“父子兵”(资料照片)。 赵庆 摄
亲友眼中的“父子兵”
在别人眼里,这几对父子似乎有些“不正常”,有的甚至放弃了在县城本来可以得到的相对稳定、体面的工作,而选择来到这个偏僻、环境恶劣的地方打工,这一等就是几十年。
交谈中,张新超的家人告诉记者,他们最初不支持团队,现在也逐渐理解了。“由于工区值班制,每逢节假日,他们(张新超和张恒斌)一个领班、一个副领班,必须值守工区。这么多年,全家人没有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的情况有很多次。”
新乡桥梁工程段东明大桥车间支部书记张振华认为,八对铁路父子同在一个车间工作,十分难得,“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守护,无论春夏秋冬,始终在这里工作。守卫着祖国铁路大动脉,传承着铁路工人的聪明才智,一代一代地把使命传递下去,保障了昌东黄河大桥的畅通运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