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学习很刻苦
精湛技艺
是生产线的领导者
他忠诚而敬业
经验
他是工程技术的舵手
他致力于工作
愿意奉献
是团队建设的领导者
他是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第一公司
钢结构公司技术总监黄志强
从业21年,他用青春、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创新采用无焊柱脚定位器进行安装施工的钢柱逆作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带领团队承建的武汉康宁10.5第一代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打造了世界领先的液晶玻璃基板工厂,荣获国家级奖项“中国钢结构金奖”;牵头与华中科技大学在我区共建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钢结构智能建造实验室。
8月7日,在中建三局G107国道快速路改造项目第二标段钢箱梁安装现场,黄志强穿梭在项目现场,了解各工序生产情况,现场指导员工焊接作业,检查安全生产情况。
奔波于各个项目工地是黄志强的日常工作。从工地上下来,刚摘下安全帽的黄志强头发凌乱,不停地擦着脸上的汗水,工作服的后背早已湿透。对于项目建设,黄志强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技术,那就是“精准、规划、创新、拼搏、平和”。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法宝。”黄志强在面对钢结构项目焊接特殊节点的技术难点时,坚持做大量工艺评估和试验,致力于技术创新,实现了新方法、新工艺在项目中的应用,为项目生产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钢结构智能建造实验室
为突破建筑钢结构智能建造过程中的关键“瓶颈”技术,2022年,黄志强牵头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在东西湖区成立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钢结构智能建造实验室,针对解决工厂生产线效率低、现场智能化程度低、产业链融合程度低等“四低”问题开展专项研究,推动传统钢结构建造方式数字化创新和转型升级,志在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三大具有领先突破和开拓精神的钢结构智能建造实验室。
黄志强牵头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成立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钢结构智能建造实验室
在项目生产过程中,黄志强不断推动各类创新技术的应用,助力武汉天河机场、湖北广电传媒大厦等一批重点大型项目的技术突破。
2022年初,黄志强深入产学研基地,与产线工人深入交流探讨,经过多轮实验,初步实现焊接设备自动化切割定位、坡口一次成型、箱型构件简化U型装配支撑等。开展机器人应用研究,研究将焊接参数匹配程序植入开源焊接机器人,为机器人提供适合现场焊接的每层、每道焊接参数,初步完成焊接参数匹配程序开发。形成一套钢结构智能工厂评价标准,打造了一支既懂工程业务又懂数字化的核心团队。
“要建‘超级工程’,必须有绝活。”黄志强回忆,2018年,他参与了武汉康宁10.5代玻璃基板产线工厂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他致力于推进智慧建造,创新性地建立了500精度的BIM模型中国钢结构金奖(国家优质工程),能够直观地展示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碰撞,并对复杂的节点拼装过程进行可视化讲解,相比传统模式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该工厂炉区工艺钢施工前,创新性地采用了“分段端铣+总装”技术,钢梁表面平整度误差在0.5mm以内,分段拼装后整体表面误差在1mm以内,实现工艺钢毫米级偏差控制。
“对于厂房项目来说,焊接是关键。”本次项目的焊接要求是侧面水平偏差要在1.6毫米以内,这无疑是专业领域的新挑战,黄志强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改善焊接作业环境,严格控制风速和施工现场的风阻,在钢结构屋面施工中,他创新性地采用了“地面原位拼装+整体吊装”技术中国钢结构金奖(国家优质工程),通过数字化分级监控平台自动设定系统参数,实现了大跨度拱形变形动态控制,实现了截面钢架屋面高精度同步吊装,确保了吊装过程平稳可控。
武汉康宁10.5代玻璃基板生产线工厂
施工期间
黄志强仅用了两天时间
钢铁、制造、劳动力和机械的部署
资源
只有90个日日夜夜
完成4.5万吨钢结构安装
该项目最终被授予
“中国钢结构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