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如何才能让人记忆深刻?或许需要有一两座标志性的建筑。
就像提到上海,我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就会浮现出东方明珠电视塔;又比如提到武汉,我们脑海中也会浮现出雄伟的长江大桥。
说起北京的建筑,人们首先会想到长城、天坛、故宫、圆明园,也有人会想到鸟巢。
“鸟巢”顾名思义,外形类似鸟巢,是专门为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修建的,耗资34亿元。
很多人关心,14年后,建场馆所花的钱是否能收回来。
申奥成功,“鸟巢”确定
2001年,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地为“北京”时,中国人民那天兴奋不已,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
申奥成功了,但关于奥运场馆的讨论、研究却一次又一次地开始,大家一致认为,新建场馆是正确的选择,作为一个大国,我们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
几个月后,国家决定修建一座新体育场,并于2002年开始向世界顶尖的建筑设计团队征集中国新体育场的建设方案。
一批设计方案源源不断地涌入北京,经过多轮的筛选、比较、评估,由中国著名和国际知名设计师组成的资格审查小组最终确定了由中国和瑞士设计师共同提出的“鸟巢”方案。
仅确定一个方案就经过了两年的修改、研究、比较和定稿,可见国家对“鸟巢”体育场的重视,这期间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巨大的。
方案已经敲定,接下来就是施工的问题。当人们远远望去鸟巢,会觉得这是一座很温暖的建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有家的感觉。
但当我们走进鸟巢,发现这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建筑,金属钢结构的外观,科技感、设计感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力,这得益于鸟巢设计时采用的钢支架。
这些钢筋,如同“鸟巢”的树枝,整齐地矗立在地面,支撑着这个巨大的场馆。
据悉,在设计这些钢支架时,设计师尝试了多种解决方案,甚至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材料和专属定制,以达到完美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满足要求。
除了在设计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之外,设计团队也在建筑的安全性上投入了大量的心思。
如何保证安全、如何延长使用寿命、如何充分利用鸟巢的空间?这些都是设计团队在将纸面方案付诸实践时要考虑的问题。
防风、减震、耐高温、可移动看台等等,我们无法一一讨论“鸟巢”设计的所有细节,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物力的建设。
遇到困难,勇敢克服
当然,鸟巢的建设也遇到很多困难。
鸟巢工程定于2003年12月开工,12月的北京天气渐渐转冷,人们说下雪了,北京就跟北平一样了,这样的景象,对于喜欢雪景的人来说,真是美不胜收。
但对于鸟巢建设团队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雨雪天气给施工进度造成了极大阻碍,原本就不足的时间更加缩短。
施工时间的缩短意味着施工人员需要不断加快各个部分的建设速度。鸟巢采用的是装配式模式,但鸟巢并不是用积木搭建的,并不是简单拼接就能完成的。
要建成一座完美、安全的建筑,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每一个钢支撑的位置都必须准确,才能确保鸟巢的安全。
场馆狭小,部分施工构件无法通过大型机械运输进场,只能依靠人力运输进场。
这些难点只是“鸟巢”建设中列举的部分难点,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知道,鸟巢的建设也曾经历过暂停期,而后在后期才不断完善。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鸟巢的建设上投入了多少钱,根据后来的统计,政府在鸟巢的建设上一共投入了34亿元人民币。
终于,2008年3月,距夏季奥运会开幕还有几个月的时间,鸟巢终于完工,经过五年的建设,国家体育场“鸟巢”正式交付使用。
耗资数十亿美元建造的鸟巢还因为在这里举办了一场无与伦比的体育赛事而成功让世界欢呼。
正是这样的盛会,这样的独特的体育场馆——“鸟巢”,让世人记住了它,它的造型让世人惊叹,也成为了北京的地标性建筑。
恢复生活、场地利用
鸟巢在比赛结束后向公众开放,实际上,国家在此期间修建的所有场馆,在完成各自的使命后,都将回归到人民的生活中。
鸟巢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利用的原则。
国家体育场“鸟巢”场馆内部共设8000个固定座位,2000个活动座位,这意味着鸟巢可容纳1万人。
自2009年起,鸟巢开始举办音乐会、歌剧、戏剧、音乐会等,此外,很多比赛、文艺演出,甚至综艺节目也在鸟巢举办。
此外,鸟巢作为国家地标,在这些方面被不断利用,还拥有自己的独立品牌,衍生出多个系列产品,各种文化、创意、服务业的结合,让鸟巢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鸟巢一年下来也会有不少的收入,于是就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鸟巢重新开放能把建设它所花的34亿赚回来吗?”
其实鸟巢是否盈利并不是重点,而是背后的影响力。鸟巢的盈利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金钱方面的盈利,一部分是影响力方面的盈利。
鸟巢正式向世人亮相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想亲眼看看这座伟大的建筑。
鸟巢采用特殊材料建造,每年都需要特殊维护,每年的维护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举办一些文化演出、活动,单纯依靠场地租赁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如果仅从鸟巢的财务利润来看,目前鸟巢依然没有收回建设期间花费的34亿元。
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2009年,该市接待了22万名游客,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如今,随着体育赛事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推广,鸟巢等体育场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打卡地。除了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多来北京的人会选择参观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了解更多体育赛事、了解体育场馆背后的故事。
2018年是鸟巢体育场正式交付使用十周年,据官方统计,十年来,鸟巢共吸引游客超过3300万人次,这3300万游客中,除了国内各省区的游客外,还有大量来自全球数百个国家的游客。
他们来到中国,来到鸟巢,记录所见所闻,感受这座城市、这座建筑的文化底蕴。
2019年游客数量继续增加,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人们的户外活动受到限制,全国各景区游客数量明显减少,收入大不如前,其中就包括鸟巢。
因为疫情,游客数量减少,收入自然减少,但鸟巢作为奥运建筑的使命和影响力从未减少。
云观光、线上旅游模式也让鸟巢受到了不少关注。今年冬奥会,鸟巢作为开幕式举办地,再次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此刻,鸟巢正发挥着它最大的价值。
人们衡量一个事物,喜欢用有价值与否来评价,这里我也想谈一谈鸟巢有价值与否的问题。
作为建筑来说,它多功能、环保、耐用,鸟巢的使用寿命是100年,在未来的100年里,鸟巢必将发挥更大的价值,所以作为建筑来说,鸟巢的建设是值得的。
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它包容万象,让所有游客都尽收眼底。在游客的心目中,鸟巢或许已经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一个体育文化的交流场所,一个不同种族之间共同探讨和碰撞的文化场所。
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它仿佛给北京增添了不一样的风情。
北京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感,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北京的记忆开始局限于它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而这期间鸟巢的建设,让这座城市有了不一样的韵味,有设计感、科技感、未来感……如果说故宫里看到的是北京的过去,那么鸟巢里看到的就是北京的未来。
显然,鸟巢作为一座建筑是无愧的,它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是无愧的,它作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是无愧的。
那么,“鸟巢”建设至今已经14年了,其建设成本收回了吗?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中国奥运会体育馆鸟巢钢结构,就如这个问题一样,鸟巢的建设除了眼前的风光,还有更深远的未来,它的使用寿命是100年,而现在才过去了14年,现在谈收回这个话题或许还为时过早。
我们不能只看任何事物的金钱效应,更要看到鸟巢所带来的文化影响,这种影响将是持久的,甚至是永恒的。
文化内涵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存在,每个城市的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鸟巢背后是奥林匹克精神,是中国健儿不屈不挠的灵魂,是勇往直前的心。
真正能够影响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能够推动三者和谐发展的,只有人。
不同的人对于鸟巢有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但毫无疑问的是,鸟巢已经成为人们心中重要的存在,是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
如今,我们似乎不再那么在意“鸟巢”是盈利还是亏损中国奥运会体育馆鸟巢钢结构,因为它带给我们的远不止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时候,我们提到“鸟巢”,觉得这个建筑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它见证了中国从弱小到强大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