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波浪设计
一年后,这栋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70年老房子已拆除重建,原来的居民也将很快搬回来。
4月17日,徐汇区康建路341弄7-8号楼亮相,这是一栋11层的现代化住宅楼,记者从承建方中国建筑科工集团独家获悉,该项目全部工程施工、精装修已全部完工,当天将完成竣工验收。
一年前,2023年4月17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徐汇区老旧居住区调查研究,围绕城市更新开展走访,康建路341弄7-8号是调研地点之一。
4月15日,徐汇区康建路341号7-8号楼(左)改造完毕,右侧为1-2号楼。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李嘉伟拍摄。
2023年5月装修前康建路341弄7-8号楼。
当时,这是一栋建于1954年前后、共三层的职工公寓,早年分配给当地教育、工会等系统职工出租,楼内共有30间房间、27户居民。这栋梁小板薄的老房子已残破不堪,漏水、摇摇欲坠,生活不仅不方便,还存在安全隐患。居民多年来一直呼吁搬迁。
2023年4月17日,在上海市委领导的关怀下,基本同意对康建路341弄7-8号旧房进行全面改造,该项目被列入2023年徐汇区“两旧一村”改造重点项目。当月,27户签订合同,5月底居民迁出,7月房屋拆除,9月开工建设新房。
如今,康建路341弄7-8号改造工程已完工,一栋栋高品质的现代化住宅楼拔地而起,满足了众多居民的夙愿。
“每次路过都要看看,新房子建得很快,大家都很开心,很快就能搬回去了。”建房队长郑阿姨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居民王琴琴说起自己的感受时哽咽道:“我们盼望了很多年,这是我和父母的心愿。”
康建路341弄7-8号改造工程竣工,实现不少居民的夙愿。澎湃新闻记者李嘉伟编辑邹乔(视频时长:21秒)
“我们即将拥有一个新家。”
4月15日,记者来到康健路,路边一边是绿树成荫的康健公园,另一边是一排排的住宅楼,其中最新的一栋是341巷7、8号。
4月15日,工人们在徐汇区康建路341弄7、8号楼改造后进行最后的环境整治。
远远望去,新房白灰相间的外立面,飘窗排列整齐,门楼旁边是一片开放式庭院,院内花草树木,还有精心设计的装饰,几名工人正在做着环境整治的最后收尾工作。
再往里走,新住宅楼为两户一梯设计,配有标准消防通道,一楼为社区使用,未来将设有居民活动室等功能,目前正在装修,二至十一层为住宅楼。
中建科工康建路341弄7-8号拆除重建项目总工程师潘克告诉记者,重建后的住宅楼共地下1层、地上11层,总建筑面积4770.6平方米。新建住宅楼将设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还将配备光伏、雨水回收、智能楼宇控制系统等科技设备,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
装修后康建路341弄7-8号房屋客厅内景。
“上一代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都解决了,我们马上就要有新家了。”郑阿姨说,她和邻居们经常来看,看到新房一层层从地上拔地而起,他们欣喜不已。郑阿姨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原住户预计5月份就能拿到钥匙,6月份就能搬进新家。
为了让居民尽快搬回来,各方紧张高效地工作。潘克回忆说,2023年6月居民全部搬走后,承建方与相关部门联合完成立项审批,同年7月拆除原有住宅,9月8日正式开工打桩,11月24日钢结构封顶,随后开始内部施工。“这个施工速度相当惊人。”
记者了解到,承建方采用的是装配式建筑,这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施工方式。该项目主体结构采用GS-Building体系,预制率达到61%,即主要构件先在工厂加工完成,预制即推行标准化、模块化的构件设计,预制完成后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安装。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施工阶段的噪音、粉尘污染和各类建筑垃圾,也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相比传统混凝土结构,可以节省50%以上的施工时间。”潘柯他们说,利用装配式钢结构高效、绿色、灵活的特点,重塑房屋类型、周边景观和配套设施的功能。
改造前康建路341弄7-8号建筑面积862平方米,27户户型略有不同。改造后,整栋楼建筑面积增加,原则是“拆一换一”,改造后保证每户居住面积不减少,套房内增设独立厨房、卫生间、阳台,居住舒适度大大提高。
新增房源除用于27户原有居民住房外,还将用于协调徐汇区旧房更新项目居民安置和各类保障性住房使用,惠及民生。
“老房子的问题太多了。”
若是回溯到一年前,康建路341弄7、8号的面貌已截然不同。
2023年5月,康建路341弄7-8号楼装修前,楼外墙布满蜘蛛网般的电线,使墙面显得斑驳。
2023年5月,改造前,康建路341弄7、8号楼居民陆续迁出,楼内居住条件较差。
2023年5月,改造开工不久,澎湃新闻记者来到现场,看到居民们正在收拾行李,准备搬离。原有建筑在这里屹立了70年,老化严重,居住环境恶劣。
记者看到,楼外电线如蜘蛛网般爬满墙面,红色墙面锈迹斑驳。楼内,每层五户人家共用一间厨房、两间卫生间,不仅配套设施陈旧,而且由于年久失修,对房屋安全存在一定隐患。楼内多处出现裂缝,底层出现下陷。
70岁的郑阿姨对原有建筑的隐患了如指掌。“我是建筑队的队长,他们(居民们)有问题就打电话给我,”她说。“老房子的问题太多了。”
改造前,康建路341弄7-8号楼部分楼层出现开裂、倒塌现象,屋顶、墙面出现剥落。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据郑阿姨回忆,8单元104室租给了别人,一天凌晨3点,租客睡觉时地板突然塌陷,房间里一片狼藉。8单元201室,脱落的天花板一片片掉落在卧室的床上。103室天花板脱落得更厉害,一张桌子大小的墙面掉下来,十分吓人。
每到夏天,家住一楼的郑阿姨就犯愁。由于地下管网老化,每到梅雨季、台风季节雨水增多,一楼居民的楼层经常被水淹。小区的庭院也经常被水淹,居民们只能踩着砖头走路。进出时,下水管道里的污水有时会溢出到外面,很脏、很臭;住在最上面三层的居民也苦不堪言,一下雨,做饭、上厕所都要撑着伞……
改造前,康建路341弄7-8号楼庭院夏季积水严重。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问题远不止这些,有些不是维修能解决的。郑阿姨说,以前厨房和卫生间是共用的,一层楼两个卫生间,20多户住户共用旧钢结构回收,很不方便,每天早上等不及的就跑到一边去洗澡,也是每户从早到晚排队,轮流洗澡。
多年来,徐汇区和原业主上海工业大学对该房屋进行了多次整体改造,但由于老房子存在结构性问题,常规维修治标不治本,难以根治。
不少居民回忆,从父母那一代开始,就呼吁对康建路341弄7-8号进行改造,居民王琴琴称,母亲去世前曾多次给上海理工大学等机构写材料,希望改善居住条件。
直到2023年,27户人的夙愿才得以实现。
开始新生活
2023年4月17日,康建路341弄7-8号被确定为整体拆除重建改造项目,彻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徐汇区迅速响应,由区房屋改造指挥部牵头推进改造工程,设计了最优拆除重建方案。
与此同时,徐汇区先行一步,积极解决改造主体和资金问题,在上海市相关管理部门和上海理工大学的共同支持下,将康建路341弄7-8号产权划转给徐汇区。该项目为国有企业,以徐汇区国有企业为改造主体,徐汇区财政资金用于改造。该项目产权划转改造,在上海城市更新领域尚属首例。
2024年1月,住户郑阿姨入住正在施工的康建路341弄7-8号。
从方案敲定到全体住户顺利签约仅用了一周时间,此后,徐汇区建立多部门联批沟通平台,每周召开例会,并指派专人推进项目,大大缩短了项目审批周期,2个月内完成规划、施工报批手续,改造项目于2023年9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
“去年听说装修后,我去给父母扫墓,告诉他们我们家房子装修好了,说第一句话,我就泪流满面。”说到这里,王琴琴声音哽咽,这是她父母和她两代人的故事,人的心愿,是父母牵挂到死的事情。
王琴琴回忆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在上海市总工会干部学校系统工作,1953年前后,父亲被分配到341弄7单元的一所房子。当时,这栋楼刚建好,他们家是第一批搬进去的居民之一。实际居住面积约16.3平方米。
王琴琴1956年出生在这里,从小在这里长大、学习,对这里环境非常熟悉,感情深厚。她说:“这栋房子给我们一家人留下了很多回忆,小时候,这里是别人羡慕的红砖小楼。我们邻居相处得很好,在公共厨房里分享烹饪心得,虽然也有过不开心的时候。”
上世纪90年代,王琴琴的儿子出生,她就在这里坐月子。她说,以前她们家住的房子都是一二十平米,不觉得小,反而觉得漂亮。现在很难想象,七、八巷的房子越来越破旧,居住条件越来越差。
“这20年来,周围的高楼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栋老楼就越来越破旧了。”王琴琴说,她父母那一代和她那一代的居民都开始呼吁旧楼改造。
“我们原本以为,就算搬迁到郊区也行,结果发现,原来建筑拆了建起来,还能继续住在这里,真是太好了旧钢结构回收,居民们都很满意。”郑阿姨说,项目已经完工,居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开始想象搬回来后的日子。
装修后,康建路341弄7-8号,有独立厨房,卫生间。
记者看到,考虑到楼内中老年住户较多,新住宅在设计上特别考虑了老年人的需求。比如人行通道和出入口光滑防滑,入户门设计也符合无障碍通道要求,三部电梯均配备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残障电梯。
徐汇区康建路341弄7-8号楼前口袋公园改造后。
此外,新住宅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拆除南侧围墙,设置公共休息交流空间,沿街空地打造为带状口袋公园,与漕河泾港和美丽的康建公园遥相呼应。
“我们预计很快就能搬进去住,大家都很期待。”郑阿姨说,搬回去之后,她会再次检查房子,添置家具,对阳台等处也进行适当的装修,开始新的生活。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王琴琴为化名)
-结尾-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