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园区由西南方向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主楼)、西北方向的电视文化中心(北配楼)、东北角的能源服务中心三栋建筑组成。2004年10月21日开工建设,2012年5月16日竣工投入使用。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主楼由两座塔楼组成,一座52层、高234米,另一座44层、高194米。它有10层裙楼,并通过向外延伸162米高处的大钢结构悬臂连接,共14层,重1.8万吨。总用钢量14万吨。北辅楼高159米,有30层主楼和5层裙楼。
主体建筑分为行政管理区、综合业务区、新闻制播区、播出区、节目制作区五个区域。
//
独特的形状
//
该建筑由雷姆·库哈斯和奥雷·舍人主导设计,他们领导的是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表皮由不规则几何图案的玻璃幕墙组成,视觉冲击力巨大。玻璃幕墙不仅具有重量轻、施工方便的优势,其反光性能还能使建筑与周围的景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主楼两座塔楼向内双向倾斜6度,以163米以上的“L”型悬臂结构连接。大楼外墙玻璃幕墙采用强烈的不规则几何图案构成,造型独特中央电视台新址主楼钢结构特点,结构新颖,也因其造型奇特而备受争议,许多顶尖艺术家和建筑师认为其造型新颖,是世界一流的地标建筑。
//
复杂结构
//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为了满足造型的需要,挑战了力学原理和消防安全的底线,给结构安全和消防疏散带来了严重的隐患,也带来了极高的工程造价,从原来的50亿元,到建成后的100亿元。某种程度上,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主楼)可以说已经异化为一个满足广告需求的超大规模装置艺术。
除了其“侧面呈S形、正面呈O形”的奇特造型外,新央视大楼的安全性也备受担忧。国内不少专家至今仍认为,大楼设计过于复杂,建筑固有倾覆力巨大,抗冲击性能较差,建设过程中要面对的问题还很多。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或许不是结构最坚固的建筑,但其建造难度和成本却远高于普通建筑。利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完成一座看似不可能的建筑,也是人类挑战自我的体现。
//
总体结构
//
据设计师介绍,央视大楼结构是由许多不规则菱形的渔网状金属脚手架组成,这些脚手架组成的菱形看上去大小不一、不规则,但其实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
作为建筑的主体结构,这些钢网架裸露在建筑外部,而不是像大多数建筑一样深藏内部。奥莱申表示,这样一来,压力基本可以沿着系统传导,找到最佳路径传到地面。从外观上看,建筑钢网架结构的一些部位(包括拐角等压力较大的地方)比较密集,这也是整体设计理念的一部分。
//
塔连接
//
塔楼连接部分结构借鉴桥梁建造技术,悬挑部分高11层,其中悬挑部分长75米,前端无支撑。
建造时,我国尚无此设计的现行规范。因此,北京市政府组织了由13名结构专家组成的专门团队,建造了一座三层的复制品进行研究。在模拟地震的液压平台上安装了数百个传感器,监测“塔”上1万多根钢梁的位移中央电视台新址主楼钢结构特点,测量不同情况下哪个部位承受的压力最大。
为了保证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安全,采用了基于性能化设计分析方法、性能验证和物理试验,不断完善方案,最终在确保主体建筑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开工建设。
//
外围设计
//
建筑立面上钢结构构件的疏密根据不同位置的受力变化而变化,由大玻璃窗和菱形钢格栅组成。由于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设计不规则,建筑各部位受力差别很大,这些菱形块就成了调节受力的工具。受力大的地方,采用较多的格栅图案,组成很多小菱形,将力分散;受力小的地方,采用较少的格栅图案,组成大菱形。
建筑采用特殊玻璃,烧制成灰色釉面,以提供更有效的防晒保护,并适应北京的空气质量环境。事实上,在空气污染严重的日子里,玻璃似乎融化在空气中,人们只能看到建筑的网格结构,仿佛闪电被冻结在空中。
金属幕墙及格栅的拆除将是整个清理拆除施工阶段难度最大的工程,也是关键节点。相关人员介绍,为避免拆除工作影响建筑主体结构,整个拆除过程将采用金刚石锯等一流的高科技环保手段,不会对建筑造成任何破坏。拆除工程完成后,中央电视台电视文化中心项目外墙将进行翻新重建,但仍将保持原有的设计风格。
这一舞动的钢铁巨兽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奇迹,其中体现的人类科技光芒必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