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工业城市,70多个改革试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蓄势待发,数百亿规模的牡蛎产业全产业链初步成型。
这是一座魅力十足的城市,“天下第一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乳山牡蛎“飞”上全国人民的餐桌,太乙湖畔的瓜果蔬菜香气扑鼻,胶东苗圃的“红奶妈”让人难以忘怀……
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乳山县,设立县级乳山市。回首30年,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沿海小镇、农业大县,已发展成为一座生机勃勃、开放美丽、精致幸福的城市,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30年来,乳山市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长寿之乡、中国牡蛎之乡等称号,记录着由“县”转为“市”带来的“发展跨越”。
高质量发展“乘风破浪”
如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正在乳山口港不断涌动,“乘风破浪”的海上风电产业掀开了乳山市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7月31日,在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搭载9台10MW风电机组的模块车陆续排列,很快将奔赴山东半岛南海风电基地U场海域进行安装作业。生产车间内,变速箱、轮毂、传动链等区域的工人们正加紧安装、调试、检测。
记者(左)在乳山中车通力钢结构海洋工程制造基地采访。
项目负责人于鹏说,眼前的这台风力发电机组由上千个精密零部件组成,安装精度达到“连一根头发丝都插不进去”。今年,明阳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已接到91台巨型风力发电机组订单。
距离明阳智慧能源不远,6月底投产的乳山中车同力钢结构海洋工程制造基地也已进入总装、切割、焊接、喷漆状态……这根长约90米、重约1800吨的“大家伙”正在进行最后的拼接焊接。这也是该基地生产的第一根海底管桩。
“我们主要制造海上风电项目用的管桩、塔架等大型设备,海底管桩的焊接要求非常高,每条焊缝都要经过40多道焊缝后进行100%无损检测。”基地负责人王国刚说,乳山项目也是中车集团布局新能源产业的项目之一。
改革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历届乳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破局瓶颈,以创新加速转型发展,近年来争创“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等70余个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
乳山依托港口优势、积极争创,成功打造成为全省三大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之一,大力打造涵盖海缆、塔架及单桩、轴承、整机等海上风电产业链。山东半岛南海海上风电基地U型场项目集中安装177台风电智能发电机组,达产后年发电量可达45亿千瓦时,预计今年年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
近日,位于乳山市的山东力久特种电机有限公司接连传来两则喜讯——被评为2023年度山东省瞪羚企业、上榜山东省民营企业100强。
走进力久电机生产车间,仿佛置身于一个特种电机的“王国”,30多个系列、3000多个规格的电机系统产品在这里生产,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力久电机拥有北京、青岛、乳山总部三大研发中心,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形成了特种三相异步电机(高压、低压)、特种永磁同步电机(高速、中速、低速)、电机智能控制系统三大产品板块。
石油、矿山、风机、泵、食品、橡塑、新能源汽车……通过不断创新研发,力久电机“解锁”了新领域。借助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公司生产自动化率已达到40%以上。项目负责人介绍,正在建设的机加工车间完全按照数字化车间标准建设,这进一步提升了力久电机的“智能制造”水平。
工业是强市之本,力久特汽的发展史也是乳山工业不断“成长”的一个生动缩影。
30年来,乳山通过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带动、服务业突破发展”“工业立市、工业带动市”等战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结构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牢固树立“以经济为中心”的明确定位,今年以来乳山市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工业企业培育壮大“1234”计划,凸显工业主体地位,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乳山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第一位,不断强化科技支撑,截至2022年底,拥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4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企业62家,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等称号。
目前,恒邦化工含金多金属矿有价元素综合回收技术改造项目正在快速推进,项目建成后,恒邦化工将成为乳山市首家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的企业。近年来,为实现由湿法冶金向火法冶金转型升级,恒邦化工关停了一大批项目,上马了新项目。乳山市相关部门竭尽全力帮助企业办理项目立项、招投标等手续,每月收集企业疑难需求,限时办理,有力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乳山先后出台《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乳山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等政策文件,创新“无感审批”模式,“跨域一站式服务”协作区域增至300余个,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全程网上办理率分别达到100%、99.5%,平均承诺办结时间由9.5天缩短至1天,企业设立全流程1小时办结。
广大农村通过“组团”振兴
蚝、茶叶、生姜是乳山三宝,享誉全国。30年来,乳山市不断“赋能”农村、农业、农民,一幅繁荣振兴的画卷逐渐展开。
30年来,“小牡蛎”经历了从“按筐卖”到“按个体卖”的显著转变。
建设智能化牡蛎清洗净化车间,配备冷库、预调食车间、活鲜暂存车间等适用于不同牡蛎产品的生产车间……目前,乳山市鼎成鲜水产加工有限公司正加快建设集牡蛎养殖、精深加工、牡蛎产业深度体验、品牌营销、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牡蛎产业园示范基地。项目投资1.84亿元,预计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6亿元,其中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
养殖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鲜食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端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国内牡蛎首位……乳山市已初步形成种苗繁育、养殖、加工、销售、废弃物利用、包装材料、文化旅游等七大关键环节的产业链条,全产业链产值达百亿元。为推动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地政府制定出台了《乳山市保护提升乳山牡蛎品牌工作方案》《乳山牡蛎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引导养殖大户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40余家,形成集体发展的产业态势。
盛夏,不少游客徜徉在南黄镇北斜山村未名逸阳茶庄园的茶垄间、拍照留念。茶园通过“茶园+文旅”模式,开发了品茶游、茶旅研学、茶味美食等文化旅游项目,茶产业链不断延伸。
一片“小茶园”也搭上了文旅融合的“发展快车”。乳山市目前有茶园1.8万亩,茶叶企业、合作社22家,是胶东地区重要的茶叶产区。如今,约10家茶叶企业开展新型茶旅融合发展业务,把茶区变成景区、把茶园变成公园,带动上百家农家乐“崛起”。
在乳山市生姜交易市场,农户正忙着清洗新鲜生姜。
随着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乳山市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创新乡村发展模式,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30年前分别增长22.9倍、13.1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1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50万元以上村占33.6%。
连日来,全省首单农村土地承包“云签约”合同在乳山市签约。首单“云”合同为乳山市徐家镇四家村31.472亩集体山地承包,承包期2年。5家投标人经过网上报名、审核、缴费、投标,最终一家专业化大型投标商以40%的溢价率一举中标。
乳山市深化农村改革,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家庭、集体、合作社等经营方式,涌现出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力促进了农业提质、农村进步、农民增收,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58岁的乳山口镇南塘家村党支部书记唐永进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变化。这个曾经脏乱不堪、村集体账本上只剩下几十元钱的“落后村”,如今不仅荣获美丽乡村称号,还成立了党支部牵头的合作社,成为远近闻名的“优秀村”。经过两次分红,160余户村民的分红金额已达到投资额的60%。
牡蛎产业综合发展示范区。
这两年,南塘家村又干了一件大事——成为“红锯兴产、果丰粮绿”农村共同富裕党建联盟“龙头村”。十个联盟村联合出资建设乳山口镇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目前,44家牡蛎加工厂“爆满”,年租金540多万元,其中8%是联盟村当年的分红。此外,周边500多户村民实现了“家门口打工”,预计年增收3万多元。
乳山市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探索共荣党建联盟建设,按照“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原则,综合考虑乡村产业、地缘相近、文化乡情等因素,探索实施“N+7+4”共荣党建联盟新路径,充分激活乡村各类要素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系统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精美图片”日新月异
建市30年来,城乡面貌的精妙“改造”,乳山市民亲眼见证、亲身感受甜蜜。
乳山潮湖湿地公园风景如画。
炎炎夏日,乳山市月亮湾休闲公园生态步道上,不少市民和游客在散步锻炼。“原来的围栏都拆除了,视野变得很开阔,生态步道和停车位也规划得很好,月亮湾成了人们休闲运动的好去处。”市民王燕说。
“游客来银滩,需要经过滨海公园,公园环境的提升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大有裨益。”乳山滨海新区建设局副局长高加林介绍,去年以来,滨海新区重点推进月亮湾休闲公园、北斗湾体育公园整治项目。
游客正在游览银滩。
30年来,乳山市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加强规划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精心雕琢城市空间,城市“面貌”不断焕然一新。
去年,乳山市实施九大类38个、总投资6.2亿元的重点城市建设项目,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实施总投资2.2亿元的城市给排水及供热设备改造项目,完成商业街城市粉刷和117个“红色物业”小区智能化改造,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步伐。
随着安平社区、黄山路15-1号、滨海新区四季花园等社区的顺利开工,乳山市老旧社区改造项目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我在这里住了20多年,社区里存在设备老化、水管堵塞、停车位不足等问题,得知社区改造正在进行,我们非常高兴。”安平社区居民赵云国说,今年,浦东路、疏港路等10个市政道路项目、6个绿化项目、老旧小区改造等正在加快推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生态是精致乳山的“最美底色”。30年来,乳山市全面落实严格环保监管、集约资源利用、积极生态建设的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始终领先全省,2002年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乳山市坚持海洋开发与生态修复并重,深入实施海岸带整治工作,守护美丽海湾。
隆回海产西朗温蚝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在隆汇海产西朗暖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沐海牡蛎等首批“入驻企业”正忙碌着。“我们在这里提供养殖、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入驻示范区两年来,产能翻了一番。”企业负责人张毅说。
隆汇海鲜西朗暖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是乳山市高标准海岸带整治的典型案例。如今,乳山市已相继完成大乳山风景区沙滩、潮湖至古乳东海、朗暖口至河上洞三个重点整治区域,完成38公里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工程,高标准修建2万米海岸防潮堤,统筹推进陆域景观绿化和滨海步道建设。大乳山风景区沙滩整治修复成果还登上了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国际舞台。
红色基因被传递
乳山市是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马石山十勇士、胶东乳母的感人故事深入人心。战争年代,乳山人民坚决支援革命;和平年代,乳山人民有义务守护红色印记。
马世山十勇士纪念馆。
顺着蜿蜒的山路,我们驶入了依托马石山修建的红色教育基地,庄严的十大英烈纪念馆映入眼帘。7月下旬,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梦服务宣讲团来到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当同学们登上马石山,走过抗战时期革命先烈的足迹,聆听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时,不少同学都热泪盈眶,深受感动。
红色资源是乳山市宝贵的“精神金矿”。乳山市成立以来,整合各类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以马石山、冯德英文学馆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投资2.5亿元高标准建设马石山、胶东幼儿园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高质量完成八路军兵工厂、胶东军区司令部等118处红色印迹的抢救保护工作。
在红色印记保护过程中,当地群众自发支援修复的故事不胜枚举。“听说修复消息,有的村民自发腾出旧屋杂物,有的捐出自己珍藏的煤油灯、八仙桌等旧物,还有的村民主动支持修复工作。”冯家镇北流岭庄村党支部书记宋修国回忆,胶东幼儿园旧址修复时,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170户房屋的搬迁,短时间内收集各类物品1650余件。
在保护好红色资源的同时,乳山市还做了大量“激活”和“转化”工作,一批文艺佳作讲述着“红色乳山”的动人故事。
大型红色舞剧《奶妈》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2019年2月,大型红色舞剧《乳母》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舞剧《乳母》自2018年6月首演以来,已在国家大剧院、清华大学、宁夏人民剧院、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等演出60余场,为全国观众演绎了乳母血乳交融、生死共担的伟大爱情故事。
乳山市在舞剧《嬷嬷》、吕剧《苦菜花》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的基础上,打造了包括话剧《嬷嬷》、纪录片《战争中的母亲——胶东嬷嬷》、故事片《胶东嬷嬷》、长篇报告文学《胶东嬷嬷》在内的“嬷嬷四重奏”,推出了纪录片《跨越时代的旋律——苦菜花》等一系列红色精品。
依托“胶东红奶妈”资源,乳山市组建了新时代“红奶妈”讲座队。其中,有全国妇联妇女志愿者示范讲座队队员单雅莎、山东省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讲座专家周艳华、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徐家岗村党支部书记陶新霞……今年以来,这支专题讲座队已举办讲座100余场,听众150余万人次。
乳山市秉承“红色基因要传承”的理念,通过红色资源的发掘创新,释放红色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威海钢结构,推动红色基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为建设“母爱圣地、美丽乳山”汇聚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乳山市党员干部队伍中涌现出了全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先进典型邵本道、因公殉职的“齐鲁时代楷模”王伟、海天集团96名员工25年来连续救助200多名困难儿童的“社会妈妈”等先进典型人物,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群体形象,诠释和丰富了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
三十岁,正值风华正茂。踏上新征程威海钢结构,乳山市将以工业化驱动、数字化赋能、综合改革、科学治理、高效服务,努力打造胶东经济圈产业承接聚集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滨海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不断实现从“跟随”到“并肩”再到“领跑”的跨越,绘就一幅幅繁荣富强的美好画卷,续写“母爱圣地、美丽乳山”的新传奇。(海威海客户端记者杜晓英刘玲玉通讯员王佳姜巧巧资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