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 设计动画©Willmore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校区)项目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吴淞创新城,项目旨在打造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国际艺术人才与资源高度集聚的吴淞国际艺术城核心区。在国际招标中,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设计事务所荣获本次竞赛一等奖,中标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校区)建筑设计。其他参与竞标的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公司还包括日本隈研吾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Perkins 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等。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项目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吴淞创新城,旨在将吴淞国际艺术城打造成汇聚全球艺术教育、艺术家、资源的中心。在国际招标中,gmp(冯·格康,玛格与合伙人建筑事务所)中标,为该项目提供建筑设计。其他参与竞标的还有日本隈研吾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Ennead建筑事务所和美国Perkins & 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
基地现状©CreatAR Images
设计平面图(西南方向鸟瞰图)©Willmore
1985年,宝武钢铁不锈钢厂房建成投入使用,厂房主要采用钢结构和砖混结构,连续多跨支撑结构营造出宏伟的空间尺度感,连续柱网和屋架结构形成强烈的空间序列感,呈现出特定时期独有的工业粗犷之美。
1985年,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不锈钢厂房竣工并投入使用,厂房主体结构为钢结构和砖混结构,大跨度结构气势磅礴,连续的柱子和屋架形成强烈的空间序列,表达出特定时期独特的工业美学。
基地现状©CreatAR Images
设计平面图(东南夜景)©Willmore
经过三十年的工业生产,不锈钢厂顺利完成了历史使命,将转型为新的艺术教育园区。本次改造将包括钢厂主体建筑及结构物,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上海厂房钢结构拆除en,包括教育用房及相关配套用房。
经过三十年的工业生产,这座不锈钢工厂圆满完成了使命,将变身为一座新的艺术教育园区,项目改造后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包括教育及相关配套设施。
基地现状©CreatAR Images
设计方案(南面夜景)©Willmore
gmp的设计以“时光长廊”为理念,保留并重构了原有厂房的连续柱网及屋面结构,在恢复其宏伟的空间尺度感的同时,为改造后的新功能场景增添了钢铁工业的火热记忆。
gmp以“时光长廊”为设计概念,保留了原厂房的连续柱网和屋架,保留了原有宏伟的空间感,也为改造后的新功能保留了钢铁工业的印记。
设计理念:时光长廊 © gmp Architekten
设计概念生成 © gmp Architekten
原有厂房东西绵延近一公里,屋顶上整齐排列着几组空气塔,被视为钢厂建筑的重要标志。设计灵感便来源于这些空气塔,每当阳光照射进排列整齐的空气塔中,便诞生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室内空间。
原厂区东西向延伸近一公里,屋脊上排列着数组通风塔,成为厂区的标志。设计灵感来源于这些塔楼。阳光穿过这些塔楼照射到下方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室内空间。
厂房山脊上的空气塔 © CreatAR Images
照明、节能和通风策略©gmp Architekten
由于原有的工业机器设备、钢结构、通风塔等均具有极高的保存价值,改造思路是“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厂房结构”,拆除旧厂房受损屋顶,露出结构,在通风塔内放置弧形不锈钢板,将阳光反射至中庭,解决了大型建筑普遍存在的采光不佳问题。
由于原址的工业机械设备、钢结构、天窗等具有较高的保留价值,改造方案力图“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厂房结构”,将老厂房受损的屋顶拆除,结构裸露,通风塔采用弧形不锈钢板加固,将阳光反射至中庭,增加建筑的采光量。
美术学院内的共享中庭 © Willmore
空中塔向下延伸,在建筑中央形成采光中庭,中庭两侧布置教学功能空间。采光中庭也作为体块之间的桥梁,保证了整个校园在交通和视线上的连续性和可达性。建筑外墙采用拉伸金属网作为主要材料,再现了原有厂房的完整造型,增强了整体的视觉协调性。
塔楼向下延伸,在建筑中心形成采光中庭,两侧为教室。这个中庭也是不同区域之间的桥梁,确保整个校园在交通和视觉上的连续性和可达性。建筑外墙采用膨胀金属网,以再现原始工厂的完整形状,增强整体的连贯性。
图形中心主入口©Willmore
室内空间堆叠的阵列框架,重现了过去老厂房宏伟、大尺度的空间感。
室内空间的框架排列,保留了老工厂的规模与雄伟。
美术学院内部的共享中庭©Willmore
建筑功能分为教育核心区、图文信息中心区、国际教育联盟及新海派艺术发展中心区三大板块。
共设核心教育区、图文信息中心、国际教育联盟及新上海艺术发展中心三大功能区。
彩色场地平面图 © gmp Architekten
建筑形态遵循功能布局原则,以教育核心区为中心,东西向体块以二层连廊串联,二层横向平台与底层纵横道路联通,使各区域畅通无阻。
建筑形态遵循以核心教育区为中心上海厂房钢结构拆除en,东西向区块通过二层连桥连接的功能布局,二层横向连续的平台跨越底层道路,保证整个校园的高可达性。
美术馆©Willmore
核心教育板块被划分为多个部门组团,每个组团由实验室、工作室、教室组成,各组团围绕中间的老厂房结构框架展开,框架底部空间为各个部门的展示与活动中心,最终形成空间上的“时光长廊”。
核心教育区由教育部门、实验室、工作室、教室等组团组成,各组团沿原工厂中部结构框架布置,框架底部空间为各部门的展览和活动中心,依次排列形成“时间长廊”。
西侧公共入口广场©Willmore
美术学院内部的公共交流空间©Willmore
西侧的国际教育中心和东侧的图文信息中心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对外延伸的接口,与华中地区核心教育区接轨。
作为项目向外延伸的界面,西侧的国际教育中心、东侧的图文信息中心与中部的核心教育区相衔接。
艺术市场绿地©Willmore
西侧的国际教育及新上海艺术中心提供了很多文化交流、教育帮扶和艺术家工作的空间,西侧的大广场可以作为艺术活动的舞台,地下可直达地铁站台,是整个园区的对外公共活动中心。
西侧为国际教育联盟、新上海艺术发展中心,为文化交流、教育援助、艺术家工作室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侧广场可举办艺术活动,地下直通地铁站台,是整个校园的公共活动中心。
图书馆©Willmore
东侧图文信息中心以博物馆、图书馆、综合体育馆为核心功能,综合体育馆与星港东路对面的体育场隔街相望,使学校体育设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东侧的图文信息中心主要由博物馆、图书馆和综合体育馆组成,综合体育馆与体育场隔星港东路相望,最大程度地发挥上海美术学院体育设施的效用。
作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主校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校区)项目将以开放、共享、创新为特色,助力吴淞国际艺术城核心区实现“开放共享、创新校园”“工业遗产留存经典范例”“殿堂级校园”,最终实现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国际化艺术人才与资源高度集聚的美好愿景。
项目作为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以开放、共享、创新为特色,将吴淞国际艺术城核心区打造成为开放、共享、创新的校园,成为工业遗产活化的典型案例,并践行学校以艺术教育为重点,汇聚全球艺术人才与资源的愿景。
请将你的手机横过来,向右拉,看看艺术学院里的小明星们都在干什么?
请将手机横放并滚动
前往右侧查看 SAFA 正在发生的事情
长长长剖面图 © gmp Architekten
注:本文所有效果图均为竞赛方案,最终方案以审批结果为准。
设计竞赛:2021 年中标人
设计:迈因哈德·冯·格康、尼古拉斯·格茨、玛德琳·魏斯
竞赛阶段项目负责人:李阳
竞赛设计团队:郭强、Philipp Wüstenberg、Raymond James Tripodi、苏文、Vincent Paar、王业涵、朱玲丽、郑艺琳
中国项目管理:潘梅、张亚云
结构顾问:sbp Schleich Engineering Design Consultants GmbH
节能顾问:Transsolar Energietechnik GmbH
通风顾问:同济大学暖通空调研究所
客户:上海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
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竞赛2021年中标人
设计迈因哈德·冯·格康、尼古拉·格策和玛格达琳·魏斯
比赛领队李阳
项目管理中国潘梅, 张亚云
竞赛团队郭强、Philipp Wüstenberg、Raymond James Tripod、苏文、Vincent Paar、王野涵、朱玲丽、郑伊琳
客户上海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
结构顾问schlaich bergermann partner
能源顾问Transsolar Energietechnik GmbH
暖通空调顾问 同济大学暖通空调工程研究所
建筑面积220,000平方米
场地平面图 © gmp Architekten
一楼平面图 © gmp Architekten
公共关系与出版传播
上海电话:+86 21 54 64 75 32
北京电话:+86 10 57 85 83 26
汉堡电话:+49 40 88 151 0
邮箱:public.relations@gmp.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