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长满青苔的墨迹,从护岸爬出来
静静地在那面白墙上
一条河,一棵树,一只鸟
一座拱桥和一艘船”
——《致和堂畔水墨画》
▼ 花街实景
这里的小桥、流水、民居,承载着老昆山人最深沉的记忆,凝结着昆山这座城市的精髓。作为昆山“昆小维共享鹿城”系列城市微更新的重要节点之一,“昆韵知塘·花巷”项目整合周边居住、商业、教育等功能,还原水乡昆山记忆,打造情街韵巷。
▼花街实景
项目背景
江苏省昆山市被誉为“上海后花园”,连续16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本案位于昆山老城区“致和塘”南岸,“致和塘”两岸自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来便是昆山故址信阳县的核心商贸区。周边至今仍保留着街巷、文人古宅、私家园林等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底蕴深厚。
▼昆山古城的演变
针对昆山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老城区城市文化记忆淡化、公共空间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昆山市政府推出“昆小微·共享鹿城”微更新行动计划,以“共建、共享、共治”理念为引领,对小众公共空间进行“针刺式”更新,融入文化元素,由“点”到“面”美化城市街区,从而提升城市温度、激发社区活力、提升街区魅力、彰显文化底蕴,推动创建美丽宜居综合示范城市。
▼ 昆山“昆小围”(古城区)地图
由上海逸景建筑景观有限公司设计、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完成的“花弄弄堂——知和堂南岸更新设计”(昆小围弄堂)、“童趣角”(昆小围角)、“云圃”(昆小围公园)、“隐园”(昆小围公园)、“富春园”(昆小围公园)项目,是“昆小围·共享鹿城”微更新行动计划的示范项目,以“小投入、大改变”,引发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响应,提升了老城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了“昆小围”行动高标准启动。
▼昆山古城区亭林社区步道系统的“T”轴
基础分析
项目用地北接致和堂,南邻居民楼,西临月歌北街,东临白鹿中路,由“白鹿中路-东门界面”、“月歌北街-东津桥界面”、东津桥头界面三部分组成,总面积3641㎡。用地现状为杂乱停车场,严重侵占绿地及行人活动空间江苏钢结构停车棚,界面处居民楼墙体、道路铺装老化破损。
该项目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布局、梳理植物景观,让破旧的建筑、老旧的墙体、破损的路面赋予新的活力,创造出集生活与休憩空间于一体,兼具文化特色与景观趣味的街道空间。
▼基地原状及面临的问题
理念与策略
本次项目以城市精细化为契机,以“全要素、人性化、精准化、精细化”为目标,打造昆山老城区“活力街区”。项目组对沿河两岸“致和堂”人群使用行为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出该地块主要为居民日常出行休息和附近幼儿游玩。本次更新设计采用“针刺式”微更新手法,打造“兼具传统昆曲韵味与互动趣味的开放式城市生活街区”,成为昆山老城区亭林社区步道系统“T”轴的重要节点。
▼“坤韵之堂·花艺街”整体设计规划
策略一:边界激活——提高城市街区的可步行性;利用社区墙、亭台楼阁、月亮门、色彩丰富的主题标识,增加狭窄U型街道的纵深和街景层次,提高街道城市界面的美观度。
▼设计解析
策略二:分时错峰多元复合功能——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科学整合分散停车区,实行白天对社会车辆开放、夜间满足社区居民停车需求的分时利用。
▼ 非高峰时段使用
主题和功能
▼《坤韵之堂·花艺街》特别主题
东门——印象
“东门·印象”打破了原有墙面的笔直、单调,入口采用半亭式月牙门作为城市与居住区的联系,墙面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砖砌细格窗,隔绝城市纷扰的同时彰显了直塘河的文化底蕴。
▼东门-实景图
基于原有停车功能,重新梳理停车位,修复地面铺装,重新引导组织机动车通行路线,划分场地空间。在停车位与滨水步道之间种植竹林,创造生活休闲空间与停车位相互分隔,同时保持视觉通透性。
▼ 行人空间与停车位互不影响
坤云-记忆
地块串联居民区、停车场,以及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初年由县民重建的东津桥,通过“昆韵——互动结构”、“昆语——方言喷绘”、“昆曲——活跃街角”三条路径重塑场景情趣。
坤韵——互动框架:连接居住区与周边街道以及东津桥所有情境体验与活动。
昆语—方言喷绘:融入昆山独特文化元素的方言文字铺贴,明确场地分区的同时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昆曲-活动角:为家长与孩子提供互动的场所。
▼结构实景
▼地面彩绘营造互动空间
介休山房
场地原本仅具备路边停车功能,在城市更新服务民众的宗旨下,融入知和堂的江南文化气质,更新后的“介休-山房”南岸生活主题墙饰结合绿植,打造既有传统记忆又有自然花香的连续城市街道。
▼沿河山房外观
▼山屋前的活动空间
洞穴天堂 – 云朵
“洞天-云照”同样以白墙为基调,结合昆曲的文化特色,依托白墙营造出居民驻足、休憩、观江的场景。
▼ 白墙沿线的休息观景空间
竹幽处
“吾竹·幽境”镂空景墙,以文人墨客笔下象征深邃意境的竹子作为主题植物,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闲适竹林,“时有微凉,却无风”。
▼镂空墙面与竹林背景
花语 – 街道和小巷
“竹林成簇,亭台水榭。”原温室建筑被现场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造型优美的四坡屋顶“华逸阁”临水亭。临街的白色墙面结合钢结构隔断,丰富了墙面效果江苏钢结构停车棚,视觉上更为轻盈。临水一侧视野开阔,可倚栏而立,或小憩观景,为居民和孩子提供了诗意的停留空间。
▼“花亭”外观
▼充足的休息空间
好处和影响
作为“昆小微·共享鹿城”微更新行动计划的示范项目,该项目由昆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设计方牵头,联合社区、利益相关方、居民代表,探索“设计+管理”的共治共建耦合路径,以及“设计过程参与+实施过程参与+竣工后评估参与”的评估模式。
“小投入、大改变”,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响应,提升了老城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了“坤小维共享鹿城”行动计划高标准启动,得到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指示,并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荐为示范项目,成为全国相关部门考察、学习的热点项目。
▼花街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