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饭店
大连中山广场周围现存的十栋建筑中,有七栋建于1920年之前,标志着大连的行政、金融中心由当时的日本桥(今胜利桥)转移到北部的大广场(今中山广场)。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这些建筑的设计图纸已然缺失,包括建筑师、建造年代、建造过程的变化、经历过的重大事件等,只能通过故事传说进行推断,导致很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给建筑的保护利用带来种种障碍。因此,近年来,在海外寻找大连失落的记忆时,寻找这些建筑的档案是收藏团队的主要任务之一。
2017年,6张珍贵的大和饭店(解放后改名为大连饭店)原始设计图被收藏小组在日本东京千代田区一家古玩书店首次发现。经外事部门协调,这套无价图纸于2020年初顺利归还并收藏于市档案馆。
大和饭店的落成,为满铁和大连饭店业开启了新的阶段,是大连历史上第一座三层以上的建筑。建筑整体为文艺复兴风格,造型端庄,横竖分三段,两面对称,气势宏伟(见题图)。一层为连续的拱形窗台,正面面对广场的中间二、三层饰有8个圆形爱奥尼亚式扶壁,东西立面中间饰有6个爱奥尼亚式扶壁,后立面中间三层饰有12个单、双多立克式扶壁。会见厅饰有12根科林斯柱,呈现出典雅庄重的文艺复兴风格。同时,建筑融入了不少巴洛克装饰手法,立面上的窗眉间间隔饰有三角形或拱形的断檐饰。 拱顶石呈梯形,上面雕刻有大卷边和花卉造型,屋檐为锯齿状线条,突出的立面还雕刻有竖向装饰图案。典雅的宴会厅和舞厅的穹顶和墙面上雕刻的金色线条勾勒出的几何图案,华贵不凡。酒店门前的钢制雨棚(见图1)层叠而上,具有日本传统的唐代风格,设计精巧,墨绿色调体现出新艺术运动风格。经过岁月的侵蚀,整座建筑与广场周围的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呈现出独特的“这一家”,成为大连城市历史文化的一张经典名片。
◆图1 20世纪80年代的大连宾馆
据记载,大和饭店于1909年6月7日动工兴建,1914年3月主体完工,经过紧锣密鼓的配套设施和装修,历时5年,于同年8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其建筑风格典雅,装修精美豪华,设施设备先进,在当时东北铁路沿线和大连首屈一指,“可与欧美一流饭店媲美”,享誉海内外,尤其受到日本游客的青睐。它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见证了日本殖民统治、苏联红军入驻、大连市人民政府成立等重大事件,充满了城市故事,是大连城市历史的重要载体。
然而,由于缺乏第一手档案资料,围绕大连饭店的传说历来众说纷纭。随着饭店原始设计图的归还,经过仔细研究、参考相关档案资料、与实际建筑对比,诸多谜团逐渐被解开。
答案 1
为什么酒店实际布局和图纸不一样,而且有的地方差别还很大?
大和酒店占地面积3611平方米,建筑面积14610平方米,总高32.65米,建设费用90多万日元,蒸汽、热水、暖气等设施齐全,还有电梯、仓储等设备。楼层平面图与圆形广场内其他建筑相同,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中间相连,中间两侧有两个梯形天井,解决了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问题。这样,它的平面就形成了一个倒“曰”字构图(见图2)。建筑主体为型钢混凝土砌体结构,由型钢混凝土柱和承重墙支撑,铆接大型“工”字钢梁和钢筋混凝土板。 室内吊顶采用松木方格吊顶,坚实厚重,形成近1.5米的大空间用于铺设电力、饮用水等各类管线。
对比设计图与实际施工现场,酒店主体结构、装饰吊顶等布局基本保持不变,但平面布置等方面却发生了不少变化。
图2:1911年大和酒店一楼平面图
首先,将接待厅里的衣帽间改造成风水场所。
一楼是酒店的公共活动空间,是社交的重要场所,也是整座建筑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这也与酒店当时是政界、军界、商界要员经常光顾的地方,普通人无法下榻有关。里面有接待厅、会议厅、宴会厅和舞厅,还有小餐厅等,一进一出(见图3)。
◆图3 大连宾馆接待厅
◆图4 大连饭店接待厅风水
接待厅面积155平方米,层高7米,地面原本是小方砖,1996年换成高档大理石。左侧为服务前台及金库,右侧原设计为衣帽间、电话室,供旅客寄存、取回大衣等,后改为开放式风水场,设有喷泉。上方是中国传统图腾飞龙与荷叶雕塑,具有淳朴君子之气。飞龙浮出水面,流入荷叶,再流入下方水池。水代表财,象征吉祥如意,君子得财有道,寓意生意兴隆,源远流长。两大串葡萄雕塑象征硕果累累,多多益善,寓意五谷丰登,财源广进。两侧是两只体型修长的豹子,张嘴大眼,神采飞扬,栩栩如生。 “豹”字与“报”谐音,寓意财源滚滚。这组造型顺应当地风俗,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宅邸的风水理念,可见设计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见图4)。
接待厅中间一大两小的拱形门洞凸显欧式风格,将宾客引至电梯厅。两部电梯为大连首批电梯,其中一部从地下一层直达楼顶。电梯已不是原有品牌,已换成现代电梯,但建筑格局未变。旁边的卫生间是专门为满足接待室及一楼流动宾客的应急需要而设计的,目前已停止使用。电梯厅右侧是步行楼梯,兼作消防逃生之用,直达楼顶。楼梯踏步采用白色大理石,配黑色木质扶手。从一楼到四楼,黑色、白色、灰色大理石墙裙交替贴面,花纹各异,彰显庄重奢华。目前,此通道已封堵,防止风吹过。
二、接待厅前台改为背景设计(见图5)
◆图5 大连宾馆会议厅
接待厅建筑面积202平方米,可作为会议会务场所,也可作为上层宴会厅、舞厅的候见厅。其12根科林斯柱两侧排列,形成柱廊,两侧窗户上方采用欧式半圆形设计。接待厅四周墙面采用高档花梨木装饰,辅以雕刻、彩绘等。整个接待厅典雅、高贵、庄重,呈现出浓郁的希腊古典主义建筑气质。大厅正面上方原设计为演讲台,现已改为装饰墙,高悬油画,下方为西式壁炉装饰。
三、后来又修建了乐池(见图6)
◆图6 大连饭店宴会厅及舞厅(左上为音乐坑)
宴会厅兼作舞厅,平面呈长方形,建筑面积230多平方米,无柱式,宽敞通透,营造出可容纳百余人共同就餐、跳舞的大空间。大厅整体为巴洛克风格,大跨度的圆顶天花板,三盏大型吊灯使整个大厅熠熠生辉,墙面装饰着金色的线条和花纹,顶部是汉白玉西式壁炉,原有侧墙有四幅取材自《圣经》故事的壁画。整个大厅从布局、造型到装饰,都凸显出欧洲古典风格。这里是殖民当局举行政界、军界重要会议,名流举办宴会、舞会或婚宴,商业庆典等大型活动的首选之地,不仅显示其活动的重要性,也体现其地位和身份。 解放后,这里一直是大连市政务、商务等活动的首选场所之一。
仔细观察发现,宴会厅和舞厅入口一侧的墙面上方,与穹顶相连的地方,有一个三拱形的乐池,供乐队演奏。不过,在复原的设计图上并没有出现,但在酒店的二楼,有四间高档客房,里面有卫生间和浴缸,外面有椽子(露天阳台)。从宴会厅的整体布局和装修效果来看,乐池很可能是在1914年竣工前临时加建的。一般在舞台宴会厅演出的乐队,都会设置在地面或者稍高的舞台上,以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这座宴会厅的乐池设置,从其结构上看,上高下低,面积小,低矮拥挤,发出的音乐随着空气的流动飘浮起来。宴会厅的穹顶结构虽然会产生良好的音响效果,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尽人意。 这种乐池的设计方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豪华舞厅中也经常使用,同时由于位于二楼,演出的声音势必会影响客人的休息。
四、酒店客房发生重大变化
图7 末代皇帝溥仪曾经住过的房间(部分)
大和酒店的二、三、四层全部为客房。酒店1911年的设计图上共有137间客房,其中二楼39间,三、四楼49间。客房之间均有环形走廊相连。二楼客房一般比其他楼层面积大,都配有独立的盥洗室,部分客房有带浴缸的独立卫生间,其余客人可以到两侧公共卫生间洗澡。南侧的8间客房还设有露天阳台,客人可以走出房间钢结构广告牌图纸,放松身心,喝茶、喝咖啡,呼吸新鲜空气。三、四层的客房一般面积较小,档次较低。 除四间面向广场的客房有独立的厕所、盥洗室和带浴缸的浴室外,其余客房都只有一张床,上厕所或洗澡只能到各层楼角落的四个公共卫生间和浴室。后来又增设了室内盥洗室,房间数量大大减少。例如208号房间曾是末代皇帝溥仪居住的大套房(见图7),原始图纸显示是一间独立的小房间和一间公共卫生间。到1926年,酒店已有115间客房(可容纳175人),目前酒店共有86间客房。
五、屋顶露天花园餐厅不再存在
图8:1920年代大和酒店的屋顶花园餐厅
酒店兴建之初,设计了屋顶花园,通往屋顶的电梯等所有设备均为现代欧美优质品牌。从1915年7月起,屋顶花园每年夏季开放。1919年,开设露天餐厅,两年后,增设屋顶喷泉、壁画,营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轻松愉悦的生活场景,是名副其实的花园餐厅(见图8)。客人在用餐、品茶、喝咖啡的同时,可眺望市区、南山、港口、大海及远处大黑山的全景,享受夏日的凉爽,十分惬意。这也成为当时名流争相光顾的时尚“打卡地”。
1996年,这片曾经独一无二的景象在酒店改造时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排简易的违章办公间。一块超大的钢结构广告牌竖立在显眼的位置,日夜闪烁着耀眼的灯光。2010年左右,该广告牌被拆除。
六、在两侧天井增设房间
◆图9 大连宾馆天井现状
1911年的设计图显示,建筑中央部分两侧为底部窄、顶部宽的天井结构,以解决建筑的通风和采光问题。但在两侧天井较窄的南侧部分,均砌有厚墙。从墙体颜色判断,一层与整个建筑融为一体,二层以上则为另一种颜色。由此可以推断,两侧天井一层的增建部分是在建筑落成时增建的,二层以上则是建筑投入使用后增建的。目前,一层增建的房间作为接待室或餐厅,二层以上则设置了两间客房。但这些“违章建筑”自然对建筑的通风和采光有不利影响(见图9)。
以上是现存设计图纸与近百年来发现的对比,可以看出大连饭店内部房间布局、设施设备、装修等几处重大变化。现存设计蓝图的绘制日期为1911年5月16日,饭店竣工时间为三年后的1914年,因此发现的图纸并非竣工图。饭店是在这三年内进行改造,还是投入使用后进行改造?只有掌握具体信息才能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饭店内部布局与当初设计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将二楼四间高档客房改建成宴会厅演出的乐池等结构性变化,肯定是在竣工前实施的。
因此可以说酒店是一边修建一边改进设计的,或者说酒店是一边修建一边改进设计的。酒店于1909年6月动工,直到1910年1月才完成建筑设计,前后耗时5年才建成,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大连大和饭店的开业,并不意味着饭店建设一劳永逸,而是随着满铁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增加、经营条件的改善,饭店的装修布局、设施设备不断完善,这也是饭店业的常规。档案资料显示,1914年开业后不久,为了满足宾客的需求,先是装修客房,增添机器设备。此后,随着宾客的不断增多,经营变得十分顺利,于是在1919年又增设了辅助仓库,新建了屋顶餐厅。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东北旅游的人数剧增,大连也不例外,大和饭店的客房、宴会厅一下子变得不够用,不堪重负。于是又努力改进各种设备。 至1920年,酒店进行了地下室房间隔断施工、厨房烟囱施工、屋顶烟囱安装施工、锅炉及水箱安装施工等。1921年,令宾客愉悦的屋顶设施得到丰富和完善。1922年,新建蔬菜储藏仓库。尤其在1923年,由于营业情况持续良好,制定了兴建酒店分店的计划。酒店后面的12281.79平方米土地,是向当时的大连道路修缮处租用的。1925年,在这块土地上砌起了砖墙,酒店其他设备也进行了改建、废弃、增建,为酒店第二期建设做准备,但什么也没发生。如果这次扩建完成,其规模将扩大一倍以上。至1926年,酒店内外设施基本完工。当然,之后的修缮工作还在继续,最近一次全面整修是在2006年。
答案 2
酒店的具体设计师是谁?
一百多年来,大连宾馆的设计者到底是谁?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满铁建筑部部长小野木浩二,因为如此重量级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必须由小野木这样的领袖亲自设计;有的说是太田武史,因为如此精致高档的建筑设计,是唯一的选择;也有人说是太田宗太郎,因为他是满铁少有的哥伦比亚大学硕士,而且以成绩第一名毕业后,还在美国呆了多年,设计天赋非凡,回到满铁后,设计了奉天大和宾馆(现辽宁宾馆)、大连火车站等经典建筑。另外,太田宗太郎是太田武史的养子,因此将原来的姓氏吉田改为太田; 有的说是英美人设计的,因为如果是日本人设计的,为什么酒店的招牌和匾牌都是英文的而不是日文?……这些说法都只能是传说,因为并无该酒店原始的设计图纸和文字证据,也没有统一的看法。
大和酒店的设计图被发现后,其设计师之谜也随之揭开。
图上方有大野木功二的手写签名,可见他是该建筑的设计负责人无疑。大野木功二(1874-1931)189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03年任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总督府”工程师。1907年4月随满铁进入大连,任满铁建设组组长、建设科科长。1923年离开满铁后,与横井健介、市田菊次郎等共同创办大连大野木横井市田联合建筑事务所。 1931年在大连病逝。大野木幸二无论是担任满铁建设团长16年,还是在合伙建筑事务所工作,都主持或亲自设计了满铁沿线和大连市的许多标志性建筑,是当时建筑界著名的领军人物。
图纸的设计师一栏有市田菊次郎的手写签名,这是以前没有的。市田菊次郎(1880—1963),又名青木菊次郎,190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07年3月加入满洲铁道,1920年3月辞去满洲铁道职务,任大连建筑师协会会长。1923年11月,成立大野木横井市田联合建筑事务所。1925年2月,再次加入满洲铁道,任本部建筑部部长。1931年8月辞去满洲铁道职务,1933年11月任伪满洲国总务部顾问。1942年5月,去香港参与香港总督府改扩建工程。 1946年他回国,加入大和饭店设计团队时,市田菊次郎大学毕业还不到一年,一方面说明他的运气不错,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专业素质很高。除了大连大和饭店,市田还设计了很多经典建筑,比如1909年建成的长春大和饭店(现长春春一饭店),这是南满铁路最早修建的新艺术风格建筑。
但大和酒店最确定的设计者太田健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设计图上。在日本出版的《明治大正建筑集》地图集上,第178号建筑即为大连大和酒店,设计师记载为太田健,且只记载了太田健。原来,如前文所述,大连大和酒店于1909年6月开始奠基,建筑设计图于1910年1月完成。目前发现的设计图绘制于1911年5月。太田健于1910年8月因健康原因回国,1911年7月在东京病逝,终年35岁。他不仅来不及在设计图上签字,甚至没有看到1914年落成的酒店,也就不足为奇了。
太田刚史190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科,1907年1月加入满洲铁道,同时任日本财政部、法务省技术员,是同年4月随满洲铁道本部首批进入大连的建筑家之一,在其妹夫、建筑部部长大野木浩二的领导下工作。除了设计大和饭店外,到大连后还设计了位于南山脚下近江町(今友好路南段)的满洲铁道职工宿舍。该工程于1907年11月开工,次年12月竣工,共有28栋244户,每栋4-6栋,每栋4-8户,均为两层砖木低层公寓。 该建筑群以达里尼市政区华东铁路公司职工住宅结构为蓝本,模仿当时英国伦敦郊区田园城市公寓风格,外观灰白相间,实用朴素,品质优良,是日本建筑师在东北地区建造的第一栋两层砖混结构公寓,在日本从未出现过,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见图10)。1995年城市改造时该建筑群被拆除。
◆ 图10 太田刚设计的近江町满铁职工集体宿舍旧址(现友好路南段),现已拆除。(摄影:池宫彰)
太田武司在其导师、日本著名设计师野原妻子指导下设计的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行(现中国银行大连分行),采用文艺复兴后期法国古典主义风格,于1909年12月竣工。大和饭店和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行均由太田武司设计,坐南朝北,占据大广场(现中山广场)的风水位置,成为城市建筑的百年经典,足见其高超的设计水平(见图11)。太田武司设计的奉天火车站(现沈阳南站)于1910年竣工,是当时满铁沿线最大的车站,红墙白花岗石窗,两面为山墙,二楼设为大和饭店。 该站与1908年动工、1914年竣工的东京火车站设计风格相同,是东北地区第一座与日本著名建筑家辰野金吾设计风格相似的“辰野式”建筑,两站因此被称为“姊妹站”。
◆图11 太田毅设计的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行,现为中国银行大连分行。
太田健在短短的三年四个月时间内设计了东北地区多座著名建筑,可见其非凡的建筑设计能力,而大和酒店则是他设计生涯的最后一件作品。
因此从1911年绘制的酒店设计图以及其布局不断调整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和酒店的设计是由满铁建设部部长小野木耕司亲自负责设计,由太田武设计。太田武逝世后,由一田菊次郎继续完成酒店的设计,至于由吉田宗太郎为设计者的传说,则毫无根据。酒店的招牌全部为英文,这是由于当时满铁修建酒店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吸引英美商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展示实力,表明与国际接轨。满铁在长春、奉天(今沈阳)、旅顺修建的酒店,都是如此。
答案 3
大和酒店地下是否真有日军修建的秘密逃生通道?
酒店地下一层采用花岗岩砌成,稳定坚固。1911年的设计图显示,地下一层主要为酒店辅助设施,有行李大厅、商店、面包房、冷藏室、金库、电话总机室、配电室、酒窖、服务员休息室、锅炉房等。其酒吧和咖啡厅还面向东大街开设了大门,分流进入正门的顾客,吸引社交消费。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日本人在修建大和酒店时钢结构广告牌图纸,为了躲避战争,在地下修建了两条密道,一条通往大连满铁医院,也就是今天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另一条通往大连火车站。从复原的设计图可以看出,地下室里并没有任何隧道设计的痕迹。
大连宾馆地下室确实有一条地道,但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为了“挖深洞,囤粮”,“备战备荒”,组织老百姓义务劳动修建的防空洞,但标准太低,早已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