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汽车制造厂,1953年奠基,1956年建成投产,同年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一汽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开创了新的历史。
一汽的建设是我国机械工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机械工人》不仅跟踪报道了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历程,还密切关注了一汽建设发展中的金属加工技术——这其中既包括从苏联引进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实践经验,也包括中国生产者的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
一辆汽车的生产过程需要在不同的车间应用各种金属加工工艺,如锻造发动机曲轴、在备料车间铸造锻铁件、缸体、在加工车间用各种机床加工毛坯、冲压车架、驾驶室,机加工后进行电镀、热处理,最后到总装车间。本文主要回顾《机械工人》杂志关于一汽成立历史及一汽成立初期推广金属冷加工工艺和生产实践经验的报道。
一汽:从奠基到落成
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1950年3月,在原中央重工业部副部长刘鼎的建议下,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郭力任组长,孟绍农任副组长长春钢结构车间,筹备组设在北京灯市口(中国工程学会旧址)。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10月,《机械工人》杂志社也在这里创办。
汽车筹备组成立后,开始筹建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1951年厂址选在长春。1953年,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关怀、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苏联的大力帮助下,一汽正式奠基建厂。饶斌任一汽厂长,孟绍农任副厂长,郭力任总工程师。据记载,在一汽建设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全套产品设计和工厂设计图纸、80%以上的生产设备和全套生产工艺流程(5000多台套成套设备),并派出一批专家(近200人)来厂指导工厂建设和生产准备工作,为一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1953年7月15日奠基,到1956年7月15日第一辆“解放牌”卡车诞生,一汽从建厂到投产仅用了三年时间,又快又好,被誉为新中国的奇迹。
1953年《机械工人》第9期及时报道了此事,该期封面(见图1)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刊登,报道说:“我国大型企业第一汽车制造厂于今年7月15日(注:1953年)在厂区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这个工厂的建设,为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开辟了一条道路,将加速祖国的工业化进程。”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主席题写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碑文”的汉白玉基石。当时东北地方领导林峰和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在厂区中心广场安放了基石,建设者们把第一车水泥浇灌在一汽工厂的地基上。
图1:一汽成立画报(1953年《机械工人》第9期封面2)
本期正文还刊登了丁毅文同志撰写的《我国机械工业的一项浩大工程: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开工建设》(见图2)。文中指出:这座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它的建设将对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图2 一汽集团奠基仪式报道(《机械工人》1953年第9期)
很多同志表示要把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要为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6年,一汽建成,《机械工人》杂志连续数期对此进行了报道。1956年第8期封面(见图3)刊登了题为《第一批国产汽车诞生》的画报。从这些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历史场景,如刚建成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外景和中央大街、编号为“000001”的“解放”牌卡车(见图3);木工车间正在将制作好的车箱装上卡车(见图4)。
图3 我国第一批国产汽车的诞生(1956年《机械工人》第8期封面2)
图4 一汽木工车间装配卡车货箱(《机械工人》1956年第9期封面)
创业英雄胡年荣发明“挖眼刀”
《机械工人》历来重视推广生产实践经验,也积极宣传报道一汽工厂建设中涌现出的金属加工技术能手及其实践经验。
比如,被誉为一汽“创业英雄”的胡年荣,在一汽三年建设期间,就以精湛的金属加工技艺而闻名,曾任一汽机修车间车床组组长。1955年底1956年初,一汽热处理车间土建工程竣工,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该车间的气体渗碳炉安装工程,需要18根特种耐热钢管。这种钢管毛坯表面十分粗糙,内外圆摆幅差大,硬度小,韧性要求很高,加工难度大。胡年荣的班子承担了加工任务,但在加工管子内眼时却遇到了很大困难。 胡年荣改进了各种加工方法存在的问题,制造出一种新型刀杆,在一条圆周线上安装三个刀头,创造了一种深孔镗孔刀具——“内眼管刀”,提高了生产效率30倍。胡年荣创制的“内眼管刀”不仅满足了一汽热处理车间安装工程的迫切需要,而且为当时加工这种特种钢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汽召开表彰大会,通过了《关于在全厂学习胡年荣创业精神、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决议》,在全厂弘扬胡年荣创业精神、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一汽饶斌主任指出,现在是工厂建设最关键的时刻,“先进生产者运动”是早日产车的保障。他号召全厂青年要学习胡年荣艰苦创业、攻坚克难的创业精神。
一汽“先进生产者运动”开展后,涌现出许多先进生产者,为一汽完成工厂建设作出了贡献。1956年4月,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前夕,时任第一机械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康永和同志撰写了《争当工业生产高潮中的先进生产者》一文,发表在《机械工人》1956年第4期上。文中专门介绍了胡年荣的事迹,并指出:“只有热爱祖国的建设事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处处想着生产,刻苦学习,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创造出惊人的事迹。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车床工胡年荣发明的‘内眼筒刀’长春钢结构车间,就是一个好例子。”
本期杂志编辑部特别邀请胡年荣工作过的一汽机修车间撰写了一篇题为《车工胡年荣创制挖内眼刀》的文章(见图5),文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胡年荣创制的“挖内眼刀”的结构特点、操作步骤和优点,对这种工具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
图5 胡年荣发明“内眼管刀”(《机械工人》1956年第4期)
刀王张国良
张国良是另一位在一汽早期就成名的金属加工专家,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誉为“切削刀具大王”。张国良是一位在一汽底盘车间成长起来的工人工程师,后来成为一汽的一名厂长。1958年《机械工人》(冷加工)第4期介绍了张国良改进的夹持式刀具,这是张国良最早创新的切削刀具之一(见图6)。
图6 一汽同志撰写的介绍张国良车刀的文章(冷加工1958年4号)
1964年,一汽召开“刀具比对会”,除一汽的金切专家外,还有吉林省各地的先进生产者,带来了各种先进的车刀、刨刀、铣刀、拉刀等。“刀具大王”张国良带来了10把先进刀具,都是他经过长期生产实践设计出来的。特别是他为攻克细长零件加工而创制的“压延刀架”,在一汽刀具比对会上受到了一致好评。
张国良痴迷于刀具创新,不断革新金属切削技术。据悉,张国良半个世纪以来,已做出500多项创新。张国良还与马学礼、桂玉鹏、苏天和等金属切削专家一起当选为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名誉理事。
一汽交通集团:一汽生产实践经验相册
《机械工人》注重与生产实践第一线保持密切联系,在全国各地工矿企业都有不少活跃的通讯员,其中驻一汽的通讯员组成了“本刊驻长春第一汽车厂通讯员团(见图7a)”,向读者报道了一汽在金属加工技术方面的诸多创新成果。
a) 文章相册
例如,1960年《机械工人》(冷加工)第3期专门设立了“一汽技术革新”专题,一汽通讯组报道了一汽在“一新三改”(“一新”指采用新技术,“三改”指机械化、自动化、劳动组织合理化)活动中的生产实践经验,如全国劳模秦凤章组设计的组合机床等。该期第二期封面还刊登了相关图片(见图7b)。这些图文报道记录了一汽生产实践的历史踪迹,应该说既有创新成果,也有经验教训。
b) 封面 2
图7 一汽技术创新专刊(冷加工1960年第3期)
另外,从学习斯大林汽车厂的改良砂轮法(《冷加工》1957年第8期)到推广拉特罗列金大功率刨床(《冷加工》1959年第5期),从柱塞钻的钻架(《冷加工》1958年第8期)到螺纹滚压板的多线磨削(《机械工人》1975年第8期),从电解加工(《机械工人》1976年第6期)到超声波振动切削(《冷加工》1982年第11期),密齿立铣刀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冷加工》1987年第12期)……一汽生产线上的车、铣、刨、磨、钻、镗等各种金属切削加工技术和实践经验,都通过《机械工人》进行了宣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