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沿海城市,背靠长江,自清朝以来,水运就是其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当时的上海只是一片荒芜的江滩,运输各种货物时,都要经过长江到黄浦江的支流也就是现在的黄浦江卸货。由于江面宽,水流湍急,船只卸货后很难逆流而上,若要开船,必须靠人力沿江拖行。久而久之,原本荒芜的江滩被踩出了一条条道路,上海最著名的外滩就诞生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成为上海最早的码头。
在这之后旧钢构厂房,上海进入了发展时期,世界各地的货物都运到这里,上海逐渐成为了一个通商口岸,这里不仅是冒险家的天堂,更是载着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大船。说起大船,上海还是一个制造大船的工厂,很多世界级的大船都出自上海。最古老的造船厂可以追溯到清朝。这次我们要介绍的是一家位于上海浦东滨江区的旧船厂,诞生于1862年,记录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历史,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也在这里下水,它就是如今的上海1862艺术中心,曾经是上海船厂。
上海船厂位于浦东滨江大连路隧道附近,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前身是英商联合船厂和招商局机器船厂,而英商联合船厂是由几家小厂合并而成的。它的来历,不易弄清。先追溯到清同治元年(1862年),当时有两位英国商人尼科尔森和博伊德在上海陆家嘴开设祥生船厂。最初这家工厂用来制造军火,后来开始建造船舶,当时还为清政府建造了2艘浮江炮艇等船只。后来它与另一家大型船厂冶淞船厂合并,在当地称霸,拥有6座大型船坞,资本逾500万两白银。
再说另外一家德国企业瑞荣船厂,这家企业始建于1900年,专门建造驳船、游览船等民用船舶。民国元年(1912年),瑞荣船厂与造船修船厂万隆铁厂合并,也是德国企业,后来叫瑞荣船厂。随着一战德国战败,瑞荣船厂的老板也成了英国公民,工厂也转型成了英国公司。为了更好地抢占市场,避免相互竞争,这些英国船厂开始联合起来,成立了英联船厂。合并后的英联船厂成为上海造船业的巨头,总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4座大型船坞,员工近千人,除了造船,还承接外国军舰的修理。后来还闹出了一些事情。 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接管英联船厂,并将总厂改名为三菱商事江南造船厂杨树浦工厂,主营业务也变为修理日本军舰。直至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海军部才将该厂交还英方,厂名才改回英联船厂。
官方照片
官方照片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上海的另一家造船厂——招商局机器船厂,该厂始建于1914年。当时招商局为了扩大业务,在浦东陆家嘴地段租地开办了招商局内地机器厂,后改名为招商局机器船厂。随着抗战爆发,该厂几经变迁后在重庆复工。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合并了几个小造船厂,成立了三个分厂。1947年,三个分厂整合,成立了新的国营招商局机器船厂。
直到上海解放后,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航运管理局接收招商局机器造船厂,改名为招商局轮船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厂,1951年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航运管理局上海船舶修造厂。1952年,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征用英联船厂,改名为军管英联船厂。1954年,军管英联船厂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厂,1985年改名为上海造船厂。上海造船厂的曲折历史就此结束。
官方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船厂逐渐开始不能满足进入新世纪后新时代的造船要求,同时又不符合浦东整体开发建设规划,上海船厂搬迁成为必然结果。2005年上海船厂整体搬迁后,对原有厂房进行了重新设计改造。但如何改造,改造后的厂房如何使用,周边土地又该如何开发?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011年初,为了定位老船厂的功能,建设方邀请了多位艺术大师进行构思和探讨,2012年改造方案报批,2014年通过,同年开始改造,2017年竣工。
最终,中信泰富与中船集团联合开发的陆家嘴滨江金融城项目确定。该城市综合体占地面积约136万平方米,共包含8栋甲级写字楼、高端商业尚悦湾、船厂1862时尚艺术中心、高端公寓九麓和上海浦东文华东方酒店。其中,最耀眼的当属拥有百年历史的老船厂建筑,它作为历史建筑被保留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经过改造,老船厂变成了集时尚、艺术、演艺为一体的商业艺术空间“船厂1862”。
此次改造邀请了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进行设计,他最擅长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他的建筑试图用传统元素将建筑与所在的地方联系起来。隈研吾在改造旧工厂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船厂结构,包括蜿蜒的烟囱、带有几何线条的斗拱等。隈研吾曾说,他在设计中尽力保留了巨大空间的尺度感。建筑内部,纵横两个方向都是通透的视线,尤其是改造后的中庭就像一个洞,如果将建筑的巨大尺度保留在这个洞里,人们就能感受到老船厂最初的规模。他还强调,改造时,他刻意没有把它打扫得很干净,而是注重保留岁月产生的美感,保留当代艺术中难以感受到的质感和尺度感很重要。
官方照片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座船厂改造前后的故事,我们采访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刘鹤女士。刘鹤女士介绍,隈研吾刚来的时候,就很喜欢这种建筑,觉得很特别,对如此巨大的工业空间规模也很感兴趣。另外,这座老工厂里还有很多历史遗迹,非常珍贵,他认为在改造中应该保留下来。这次改造采用的是修旧如旧的风格,隈研吾也很擅长赋予传统建筑材料新的诠释,并作为主创人员对建筑进行了整体设计。在这次建筑的改造中,他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人风格,从建筑的室内、景观、标识、灯光等概念方案,都是他亲自操刀创作的。
对于一栋建筑来说,改造比新建要困难得多,一方面在施工时要保证原有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要在原本有限的空间内加入很多新的功能。由于这栋厂房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所以在改造前需要进行整体的结构评估,确认是否安全。一些老化的设施和部件需要加固,比如厂房外的几根大烟囱、整个屋顶框架,以及经过局部调整的部件。在保证了建筑原有结构的安全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新的设施和功能一点一点地嵌入其中。但这栋建筑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它距离黄浦江的防洪墙非常近,因此在将整栋建筑建设到地下时,必须考虑汛期对建筑的影响,确保黄浦江沿岸的安全。它的建设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整个项目在改造过程中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与新建筑不同,很多东西,比如原始图纸、原始材料等,都没有详细记录,所以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在做地基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下面有很多不明物体,大部分都是反复改造留下的一些残余物。另外,在做顶部空间的时候,我们发现梁的排布与图纸不一致,所以必须解决施工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最终完成改造。
为了不让新增的现代化设备完全抹去工厂的历史印记,大家做了不少努力。面向城市、面向黄浦江的一侧,原有的烟囱被完整保留,可以说没有做大的调整。面向陆家嘴的另一侧,做了一些调整,露出部分结构,新增的玻璃幕墙也退让了。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安放现代化设备,并隐藏起来,改造时尽量利用地下空间,比如在老空间里建了一部分地下室,将一些现代化的机组置于地下。比如在尽可能完整的保留建筑立面上,花了很多心思,比如将老蒸汽管道改造后重新用作空调出风口,可以说把老元素、老印记和新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如果现在看改造后的建筑立面,其实是感觉不到新增的东西的,因为大部分都被很好地隐藏起来了。至于一些老东西,是藏不住的旧钢构厂房,必须把老建筑结构暴露出来。比如那些老梁,我们称之为“预应力梁”,并没有经过特殊处理。包括上面以前的一些电器元件,起重机开动时画在上面的一些数字,工人们爬上去用的钢梯,维修时的栈道,这些都保留了下来。在厂区里很多地方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些痕迹,会有一种感觉,现代人与历史人的活动在不同时空交织、对话。这是对历史的一种很有意思的解读与传承,也是在新的空间对老东西的尊重与保护。
这次改造将建筑的室内外设计进行了整合,无论是外墙还是室内的材料选择,包括一些标识、城市家具等,都沿用了原有的材料,保持了修旧如旧的风格。一些新材料也比较低调,这样才能与旧材料达到和谐的关系。外墙采用了四种不同颜色的瓷砖,做了立面悬浮处理,同时在北立面的砖墙和南立面的玻璃幕墙之间做了很好的衔接和过渡。它呈现的效果也很特别,当阳光照进来的时候,会形成斑驳的光影。原来的预制混凝土屋顶,现在已经更新了新的保温材料和更节能的铝合金材料。另外,顶部还开设了600多个天窗,当光线照射下来的时候,中庭的地面上会形成许多光点,这些光点和侧面的光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而和谐的效果,看上去非常浪漫。
建筑内的中庭也经过了一些处理,装饰所用的材料也各有不同,比如用现代的厚钢板、玻璃、金属网吊顶、悬挂式瓷砖等来与老旧的粗糙材料形成对比。此外,中庭上方悬挂着一盏长达20米的光纤吊灯,与一旁的老砖墙柱形成了鲜明有趣的对比。空间效果也很特别,一个代表过去,一个代表未来。夜晚灯火通明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柔和与力量的关系,非常有趣。另外,中庭还有很多标识,这些标识所用的管道都是当时从船厂拆下来的老管道,经过整体的再加工,让它成为了非常特别的设计。
最后,1862剧场空间是这次改造的另外一个亮点。这是在原有的厂房里改造出来的一个现代化的剧场,这也是魏峥嵘的一个好主意,把工业空间的完整性诠释的非常好,包括对原有机械结构的再利用,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空间。这个剧场的摆放位置一开始研究了很久,是应该摆成直线还是斜着摆,形成一个三角形?这个方向我们讨论了很久,也和知名的艺术家讨论过,最后确定了这个方案。这个剧场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它后面的墙是打开的。为了打开这面墙,我们对它做了一些处理,后面用了一整块玻璃,当演出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幕布就可以打开,变成一个可以看到黄浦江的剧场,这也是它最有特色的地方。另外舞台后面还有一个平台,所以一些情景表演可以从外面进来,达到内外互动的效果。 最后,这个剧场的定位和传统剧场不一样,由于是改造后的建筑,它的声学条件不是很好,所以在定位的时候,就以那些前卫的剧目为主。另外,为了适应各类活动的开展,它配备了可升降的舞台和可移动的座椅,方便各类公司、品牌利用这个场地进行商业活动。
官方照片
改造后的1862船厂增添了不少现代气息,被用作商业艺术空间和剧场,但依然能看到不少历史的痕迹。比如南广场的长椅就是当时拆除的吊车梁,经过一番调整后被摆放在室外供人休息。厂内巨大的钢结构也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历史和故事。如果在里面走走看看,一定会感受到设计师在设计时的良苦用心。
官方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