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建投·祥云国际西塔项目外框钢结构封顶,标志着公司承建的钢结构项目全面封顶。建投·祥云国际西塔项目为超高层钢结构核心筒建筑,项目总用钢量约1.6万吨,细部构件1.1万余个,单个构件最大重量97吨。
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难点,超高层大吨位转换桁架加工安装、全过程模拟预拼装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和实施钢结构抛丸除锈,为公司在超高层钢结构建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分展现了公司在钢结构急、难、特、新方面的工程实施能力。
项目简介
建投祥燕国际项目位于太原市龙城大街与滨河东路交叉口东南角,占地面积约4.9万平方米(约73.51亩),总建筑面积约43.9万平方米,包含东、西、南三栋写字楼,是集办公、商业、酒店为一体的超高层山丘垂直综合体项目。
西塔项目地下3层、地上41层,建筑高度184米,结构形式为外框+核心筒结构,外框尺寸为46.2*46.2米,外框结构主要分布在巨柱、转换桁架、钢管混凝土柱等,钢结构总用量约1.6万吨。
在34F(避难层)设置钢环带桁架,底部3F~6F通过斜撑转换桁架将标准层16根框架柱转换为底层8根巨柱。
10.970至29.520m段为转换桁架,钢结构重量约5000吨,底部8根巨柱钢结构重量约3000吨;29.520至183.70m段为标准楼层钢结构,钢结构重量约8000吨。
项目要点
转换桁架位于西塔3至7层,是整个项目的核心、重点工程,也是结构最复杂的部分,其作用是将标准层的16根框架柱转换为底层的8根巨柱,起到连接上下层的重要作用。桁架总用钢量超过5000吨,单个节点最大重量达97吨。结构形式复杂多样,包括钢柱、钢梁、转换节点等构件。其中钢柱包括圆管柱、箱形柱、异形组合柱等,各类钢柱转换区节点构造复杂,制作施工难度大。
其他工程难题
加工困难
重要节点
第一次升降
岩心管封盖
转换桁架闭合
外部框架结构封盖
项目亮点
1.钢结构更安全、更稳定、更环保
钢结构,即以建筑钢材为主制成的结构,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整体刚度好、变形能力强等特点。钢结构建筑自重仅为砖混结构的五分之一,可抵御每秒70米的风暴,其安全稳定的性能带来更加安全可靠的办公环境。此外,钢结构的节能环保效果也十分突出,在施工过程中,钢结构大大减少了砂、石、灰的使用量,所用原材料100%回收或溶解,减少了建筑垃圾和粉尘污染,为城市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钢结构罕见、施工工艺复杂,对塔吊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项目选用STT403、STT373塔吊及450吨履带起重机进行吊装,可昼夜不停地高效、精准地将物料运送到所需位置钢结构抛丸除锈,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提升了施工质量,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2.智能制造彰显质量实力
为确保异形构件精准生产,钢结构智能制造车间工业技术人员精心研究方案,利用计算机建模模拟工艺实施的可行性,根据详细图纸和模型加工专用装配治具,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不断细化调整焊接顺序、临时支撑及吊装工艺,力求一次性精益求精。
西塔项目多为厚板结构(60-80mm),工期紧、任务重。为保证项目建设进度,生产车间积极与材料方对接,提前预排部件,工艺上严格做好标记、移植,确保各工序组装工作紧密衔接。同时在公司超大部件组装区进行整体组装,实现部件整装出厂,为现场安装提供了便利。
3.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确保工程质量
优良的品质源自对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控制,从工厂原材料的控制到钢结构构件的加工,再到现场安装的质量管理,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进行,从原材料采购→切割组装→工厂焊接→探伤→抛丸除锈→喷漆等,全程控制加工质量,确保入厂构件100%合格,保障超高层结构的安全。
现场安装过程中,从现场验收、测量定位、焊接探伤、喷漆四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严格的验收制度是现场安装管理的基础,钢结构加工厂每道加工工序的质量管理都是根据每批进场构件的实物质量来推导的,此外,在规范要求的截面尺寸、油漆厚度等检验基础上,项目还增加了出厂焊缝的抽检、探伤,确保一级焊缝100%符合要求。
4. BIM助力实现智能施工
项目全程运用BIM技术,对车间焊接、构件运输、现场施工计划进行模拟优化,同时针对钢结构生产安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焊接空间不足、焊接变形大、运输条件复杂、现场高空作业难度大等问题进行提前规划,及时发现施工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缺陷,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确保施工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