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好设计·好营造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4-06-1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510    
核心提示: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日程安排中国建筑学会主动式建筑学术委员会理事会会议(27日15:00-17:00)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28日15:00-17:30)中国建筑学会科研建筑学术委员会筹委会工作会议(29日19:00-21:00)

中国建筑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定于2020年10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举办,年会主题为“好设计好建造——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0年10月28-30日,27日会议报到。

地点: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展城路1号)

内容和形式

大会内容主要包括:开幕式、主旨报告会、专题论坛、同期展览、技术考察等。同期还将召开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会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筑学(土木工程)学会工作会议。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减少人员聚集,采取现场会议和网络视频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参会代表可选择现场参加或网络视频观看会议。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请通过视频直播方式参会。请参加现场会议的代表做好个人防护,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

详细会议信息请关注中国建筑学会官方微信及官方网站()。

组织

支持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主办单位:深圳市土木工程建筑学会

年度会议日程

中国建筑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日程安排

(10 月 28 日至 30 日)

1.开幕式(28日)

主持人: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

1.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致辞

2.深圳市人民政府领导讲话

3.中国科协领导讲话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讲话

2.主题演讲会(第28次)

主持人:崔凯、刘嘉平、平青

1.宋春华——设计引领加速转型 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2. 张学范——深圳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3.孟建民——综合体城市设计及总设计师制度

4.丁烈云——智能科技重塑建筑未来

5.庄伟民-建筑师责任制的建立与研究

6. 徐建 – 古建筑抗震与振动控制技术

7.袁峰-机器智能——数字人文时代新型建筑基础设施的思考与实践

8.唐群-火神山医院的设计与思考

9.张松敏-防疫医疗建筑柔性设计探讨

10. 朱颖 - 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3.专题论坛(29-30日)

□ 深圳建筑40年暨粤港澳大湾区工程设计论坛(29日全天)

主持人:刘富义陈日彪

1. 邹兵:深圳经济特区4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演变

2. 黄晓东——开放兼容、创新高效——设计见证历史

3. 李莲——沃森设计四十年

4.庄奎——多中心城市背景下的建筑实践

5. 龚伟民——空间的渗透与连续——若干项目设计

6. 唐志华 - 粤港澳大湾区高密度城市建筑创作与思考

7.林毅——无尽的旅程——华艺35年的设计探索

8.孙波——深圳地铁空间拓展40年

9.任炳文——我的设计实践——合作与坚持

10.吕庆耀——未来幸福城

11.陈泽光-深圳市建筑垃圾减量化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12.冯国川——建筑让人们聚集在一起

13.杨光伟-会展综合发展区规划初探

14. 陈小然 - 未来办公空间的趋势与设计策略

对话主持人:叶青

对话嘉宾:孟建民、何芳、倪阳、陈雄、陆元祥、梁松岩、深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首席设计师制度与城市发展未来论坛(29日上午)

主持人:张宇星

1. 汪建国——浅谈总设计师制度与城市发展的六大属性

2. 吴志强 – 城市规划与绿色创新发展的未来

3. 吴江:城市景观的丰富性与城市空间的专业化管理

4.孙一民——区域城市总设计师:工程合理性的论证与实践

5. 王泽建——策划伴随,设计引领

6. 沈雷-现代规划治理模式——城市总规划师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 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论坛(29日上午)

主持人:张彤

1.程泰宁——是时候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了——文化自觉引领建筑创新

2.陈伟——关系思维语境下的中国建筑文化

3.李兴刚——观·思·行:建筑师工作方法的传承与实验

4. 唐华:川西历史文本的当代表达

5. 朱锫:根源与当代性

□ “与时俱进、因势利导”——绿色建筑设计论坛(29日上午)

主持人:韩冬青 刘恒

1. 崔凯——打造更开放的绿色建筑

2. 叶青——点绿成金的探索

3.林伯荣-绿色理念引领下的绩效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

4.孔宇航:翻译与重构

5.焦建—吐鲁番太阳城项目建设、实施和运行成果总结与回顾

6.宋晔浩-园林与庭院-可持续一体化设计实践与思考

7. 任俊——风、光、水、土——建筑空间的绿色设计

8.刘恒——绿色融合——寻找设计的源头

□开创与传承——新时代医疗建筑高质量发展论坛(29日上午)

主持人:徐海涛

1. 黄锡球——面向未来的医疗设施

2.孟建民——后疫情时代的韧性医院设计思考

3.杨海宇——医院建筑师的定位

4.陈国良-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医院建筑的个性化表达

□ 区域与绿色论坛(29日上午)

主持人:高波

1.赵元超——西方的建筑之路

2. 刘克成——传承与记忆

3.张琪——从地方记忆到情境重塑——广西花山服务区及龙州管理中心设计思考与实践

4. 寨晖——云南乡土建筑的常识与智慧

5. 楚东柱——新故里新路——建筑的回归演进

6.宋兆庆-多元化城市中的乡村建设——以上海东石·兴达村为例

□ 新思维、新技艺——园林景观创新思维与技术的探索与实践论坛(29日上午)

主持人:石丽秀

1.王向荣——从悬崖碎片到山水画——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

2. 梁钦东——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公共空间设计

3.陈岳中——当代景观设计研究

4.赵卓一——重塑景观的价值

5. 庞伟——没有植物的公园

6.锁定秀场——践行新发展理念:从绿色基础设施全覆盖视角探讨公园城市建设

□ 以人为本的城市与公共建筑论坛(29日上午)

主持人:张莉

1. 井泉-将城市融入建筑,将建筑连接城市——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空间设计策略的思考

2. 徐从懿——距离、活动、界面——聚焦城市以人为本的空间三维度

3. 张鲁锋:日照规则影响下的中国城市形态

4. 曾国坤——不止是便利

5.宋钢——修补、痕迹与新生:树良社的微更新实践

6. 凡路·WA中国建筑奖:奖项设置、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 当代寒地建筑韧性设计论坛(29日上午)

主持人:白丽燕 张宇

1.梅宏远——坚持理性多维连接

2.赵元超——城市中的建筑——建筑师角色转变的思考与实践

3.张鹏举——变与不变——坪石建设的气候适应实践

4. 郭卫兵——立足在地文脉——建造有尊严的建筑

5.宋晔浩-VELUX主动健康实验平台设计与研究

6.赵成忠-超高层建筑一体化技术研究

7.梁斌——东张西望 响应时代变迁——从“东北”到“西北”的适应性设计思考

□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论坛(29日上午)

主持人:张明

1. 刘鸿志 – 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的创新维度与设计思考

2. 褚东柱 - 基础设施深度介入下的城市演化:重庆更新的时空路径

3.谭政——跨境枢纽基础设施及其公共空间的历史:罗湖空间纪事

4. 张明 - 重建开放共享的城市基础设施:上海和深圳的六个有机更新案例

5. 刘恒——坚如水——城市基础设施走向公共化

6. 张宇星——大型人造物体的废墟美学

□ 传承文化 延续匠心——传统建筑创新发展论坛暨古城复兴(苏州)建筑设计工作坊优秀作品汇报(29日上午)

主持人:钟德坤

1.王亚民——文化点燃设计之光

2. 查金荣-宝树邻居-历史古宅花园空间与未来共享社区

3. 周伟——解决古城空心化问题与顾颉刚故居修缮研究

4. 董一平——生命的延续——建筑遗产的活态传承

5. 徐永利——层层网络——苏州顾家花园地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探索

6.王有芬—积极保护,有限介入——苏州古城传统居住社区的激活与更新

7. 张玲玲——回归一元——苏州古城保护建筑设计大新桥巷项目

8. 张浩彦 - 一位原住民设计师的报告 - 大新桥巷2​​5-27号改造

□ 建筑师主导的全年龄段无障碍设计论坛(29日上午)

主持人:薛峰

1.吕世明——无障碍品质案例引领示范

2. 张莉 - 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无障碍设计

3. 薛峰——北京无障碍城市设计

4.焦健:冬残奥会智慧生活服务体系框架研究

对话嘉宾:何镜堂、胡月梅、洪源、李兴刚、赵元超、冯正功、桂雪、温忠、纪守

□ 破题担当:高密度城市条件下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29日下午)

主持人:黄居正

1. 周红梅——《走向新校园》——从倡议到行动

2. 朱荣元 - 更新设计不局限于空间——8+1新校园行动计划的思考

3.何建祥——织造校园

4.肖毅强——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小学设计思考

5. 谢菁 – 打开盒子 – 福田新沙小学设计

6. 王为人——石峡小学垂直庭院

7. 东宫——一座“小森林”般的校园——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小学

8. 朱竞翔——进化=过程的改变

□ 科学设计·设计科学论坛(29日下午)

主持人:崔桐、王毅君

1.崔桐——从科研建筑的科学设计到设计科学

2.邵卫平——新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技术与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3.任立志——广度与多样性——大学科研建筑及跨学科平台设计实践

4. 曹泽先——建筑里的科学、建筑师里的科学家

5. 刘玉龙——三个实验室

6.崔海东——人文、文化、类比

对话嘉宾:崔桐、邵伟平、任立志、曹泽贤、刘玉龙

□ 乡村振兴战略下好设计好建设论坛(29日下午、30日上午)

主持人:赵晖、郭海安

1. 张桐-两河口钢结构加固 小程序 土木在线,土家族村落的空间拓扑

2. 宋业浩 – 20公里以下

3.袁峰——共建——参与式乡村建筑实践

4. 何崴——村落、社区、建筑

5. 王伟——旧村改造中的变与不变

6.郭海安——乡村“小事”——微空间、小楼宇、轻建造

7.王竹——走近乡村建设的现实

8. 周玲 - 乡村复兴的理念与方法——以三个乡村更新项目为例

9.王志刚——乡村也是大学

10.穆军-乡村建设的“新”与“旧”技术路径

11. 孟凡浩——空间赋能

12.钟波涛:重构与成长

□ 破茧成蝶——既有建筑的重生论坛(29日下午)

主持人:程少歌、张兵

1. 张杰 - 更新时代的城市保护与利用

2.任庆英-北京隆福大厦改建加固设计与实践

3. 胡悦——既有工业建筑改造

4.林毅-透明LED显示屏-为建筑设计创造无限想象空间

5.桂学文——传承与创新——军事博物馆改扩建设计实践

6. 史铁华 - 城市更新与住房安全

7.薄洪涛:从针灸到城市复兴,新城市的驱动力

8.毕琼——工业建筑改造与改造实践

□ BIM在建设项目全过程创新应用论坛(29日下午)

主持人:何冠培、王静

1. 黄崎-BIM技术在政府公共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

2. 许志远—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建筑业转型升级

3. 朱镇北——万达广场的科技创新

4. 张明:标准助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

5. 冯福寒:科技产品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搭建路径

6. 刘亚欣——华阳国际的BIM正向设计之旅

□ 推动建筑迈向零能耗、助力2060碳中和论坛(29日下午)

主持人:张士聪

1. 徐伟 – 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研究

2. 张国强-建筑通风节能现状及展望

3. 刘彦锋 – 建筑热环境分时分区调控原理与技术

4. 屈国伦-夏热冬暖地区近零能耗公共建筑技术路径分析

5. 落朵——中国首座零能耗建筑运营识别分析

6.赵丽华-岭南特色零能耗建筑技术与标准研究

7.潘祥辉-夏热冬冷地区零能耗建筑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8.孙胜根-新材料门窗在超低能耗建筑中的实践与价值

□2020“主动设计·健康至上”暨第三届主动住宅本土化论坛(29日下午)

主持人:盛宇红、陈日彪

1.叶青——2020从“心”开始,绿色让我们遇见更精彩的自己

2. 李建——可感知、可量化、可信任、可信赖——2020年中海绿色健康住宅研发与实践

3. 姜伟-健康中国行动实施策略

4. 盛昱鸿——无边界的建筑:从建筑的自然化到自然的建筑

5.方云飞——平衡流动——以主动思维为主导的设计探索

6. 赵金燕-未来家园-不可持续趋势下的可持续生存

□ 产业思维与产品视角下的新型建造方式论坛(29日下午)

主持人:欧亚明

1. 叶明 -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需要工业思维和方法

2. 龙宇峰 – 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的创新协作方法

3.范泽森——迈向新的数字化建设

4.孙伟——用“系统化”思维推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

5.刘新伟-粤港澳大湾区时代建筑工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6.何川——模块化住房学校设计与建造一体化实践

7.王凤来-绿色装配式建筑的价值创新与产业探索

□“直流技术无处不在”论坛(29日下午)

主持人:王野

1. 沈玉祥——直流技术在建筑中的实践

2.李秉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系统设计标准》重点解读

3. 郝斌 - 全数据中心建筑关键技术及设计要点

4. 张志宇-不同建筑类型的充电桩选择与设计

5.戴天英-直流配电保护系统建设研究

6. 刘悦-直流低压元器件应用分享

7. 李忠-山西芮城低压直流技术推广应用

□ 新形势下的消防设计论坛(29日下午)

主持人:邱苍虎

1.孙宣-新形势下对消防设计标准的思考

2.袁迪平——新形势下消防安全管理的思考

3.刘松涛-杭州西站及城市一体化专项消防设计实践

4.刘聪-北京大兴机场消防设计

5. 邱仓湖-珠海横琴口岸综合体专项消防设计

6. 于红霞 – 超高层建筑结构抗火设计方法研究

□ 当代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论坛(30日上午)

主持人:刘肃

1. 陈伟 - 对位法为何重要?以南京为例

2.陈同斌-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标识体系构想(古代部分)

3.赵忠恕:历史建筑保护的再思考

4.刘松富-基于物理环境的东南沿海城市文物建筑损毁研究

5.王树生-历史文化名城格局的价值与保护

6. 绿州——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准、讲好中国故事

□我国体育建筑新发展论坛(30日上午)

主持人:钱锋、唐硕宁

1. 钱锋——体育建筑的发展需慎重考虑

2. 庄伟民——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太子城九号基地

3.梅宏远--关于寒冷地区群众体育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

4.孙一民-以性能为导向的大型体育场馆设计研究

5.杨嘉丽-经济社会发展与体育建筑设施功能的演变

6.正方——2008-2022:冬奥会场馆可持续发展

7.赵晨——体育产业赋能城市更新

8. 唐硕宁-专业足球场馆设计趋势——以世俱杯、亚洲杯足球场馆为例

9. 潘勇 - 集约化城市发展与大型体育场馆设计策略

10.李文涛-后疫情时代的体育场馆平战结合设计

□ 大型机场航站楼幕墙创新设计与实施论坛(30日上午)

主持人:陈日彪

1.陈雄-机场航站楼及幕墙设计一体化

2.任秉文-郑州机场T2航站楼室内空间设计

3.华鼎兴-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幕墙创新技术及应用

4.董彪-机场航站楼幕墙及屋面设计与实践

5.李国兴-深圳T3航站楼蜂窝幕墙设计与实践

6.王斌-从数字化设计到数字化建造——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吊顶项目为例

□ 聚焦EPC引领新机遇——工程总承包管理与实践论坛(30日上午)

主持人:薛峰

1. 毛志兵-新形势下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

2. 张怀勇-遂宁市文化中心建设EPC项目

3. 张玉峰——设计院实行工程总承包带来的变化——机遇与风险并存

4.张金星:设计引领工程总承包高质量发展

5.范泽森-EPC模式下装配式项目管理的实践

6.周鹏华——凉山医院建设中工程总承包管理的实践

7.陈明飞-新基建背景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的若干问题探讨

8.顾东林-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及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 产城共生——城市发展与园区创新论坛(30日上午)

主持人:井泉

1. 崔桐——明日科教园

2. 吴伟——城市背景下的工业建筑

3.杨旭-城市核心区产业空间的思考与实践

4. 王岩-科技城发展的可持续性——中美城市科技产能整合

5. 钟兵 - 地区、地点、公园

6.李宁——弹性工作——后疫情时代园区设计新思路

□ 地下空间:TOD的新维度?论坛(30日上午)

主持人:沈忠伟

1. 刘毅 - 交通引导型城市 - 成都TOD项目设计案例分析

2. 鸿威——高效、集约、可持续

3. 楚东柱——要素、系统、节点:精准流线下城市半岛的立体建构

4. 庄宇 - 自下而上的结构性:城市地下空间的“形状跟随流动”

5. 崔旭 - 高质量发展时代城市地下空间重塑与升级

□ 健康建筑论坛(30日上午)

主持人:孟冲

1. 王庆琴 - 健康建筑发展现状与趋势

2.杨世超-创造南方湿热地区住宅室内的生物环境

3. 孟庆林 - 城市热环境调控

4. 林伯荣-健康环境智能监测与智能运维的思考

5. 郝洛熙——光与人类健康

□ 建筑新世代谈——建筑系学生主题辩论赛(30日上午)

辩论话题一:对于建筑系学生来说,教育经历重要还是工作实践重要?

主持人:张彤

指导老师:孙一民、张玲玲、沈忠伟

辩论话题二:应否推行网红楼宇?

主持人:范悦

指导老师:吴越、刘凯、冯国川

对话主题:年薪30万美金的架构师和年薪50万美金的程序员,你会选择做谁?

□ 青年学者论坛(30日上午)

主持人:贾媛

1.陈伟——“金枝”与早期人类建筑空间文化母体​​的起源

2.薛明晖:国际经验对中国城市代际交往空间建设的启示

3.王鹏——防疫形势下,北京“新内院”住宅典型通病值得关注

4. 原野——回归土地的设计与建造

5.陈晖:基于历史记忆的湖南益阳茶厂早期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6.铁磊: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建筑的演变研究

□ 光伏+建筑论坛——光伏让建筑更美(30日上午)

主持人:钟吉寿

1. Rebecca YANG——BIPV国际合作-IEA PVPS

2.吴本-光伏玻璃让建筑更美丽

3. 姚继忠——钙钛矿,重塑光伏建筑材料

4.谢斌-华为绿色能源,开创低碳安全用电新时代

5. 陆立学-PVT系统在建筑应用的实践

6. 马志强-BIM如何实现BIPV一键生成

7.孙一民——基于太阳能理念的建筑教育与实践

8.王刚——道法自然——壳牌加油站建筑光伏设计的思考

9.梁树龙——建筑窗帘的绿色之路

10. 任军——光伏技术作为建筑形式的元素

4.同期举办学术展览(28-30日)

(五)技术检查(30日下午)

(周六)同期活动(27-29日)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筑学(土木工程)学会工作会议(27日09:00-11:30)

□ 苏州古城保护建筑设计工作坊评审会(27日13:30-18:00)

□中国建筑学会活动建筑学术委员会理事会议(27日15:00-17:00)

□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三届六次理事会、第九次常务理事会

(27日 19:30-21:30)

□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28日15:00-17:30)

□深圳之夜(28日18:30-20:30)

□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会员大会(29日08:30-10:00)

□ 中国建筑学会医学建筑分会成立大会(29日09:00-10:30)

□ 光伏+建筑之夜(29日18:30-21:00)

□ 中国建筑学会科研建筑学术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工作会议(29日19:00-21:00)

登记

1、报名方式:本次大会采用网上报名,报名网址为:中国建筑学会负责接受报名。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注册

年会服务组

(二)报名时间:网络报名系统将于2020年9月25日09:00开通。根据签约酒店要求,2020年10月20日后报名的现场代表不能保证入住大会预订的四家签约酒店。

(三)报名与缴费

1、线下(现场)代表:10月25日系统关闭前报名,个人会员1800元/人,非会员2000元/人。现场报名,会员2000元/人,非会员2200元/人。高校学生统一收费800元/人。

2、网上代表:会员600元/人、非会员800元/人。大学生200元/人。

3、付款方式:按会议系统报名要求完成付款,10月25日起,已缴纳的会议注册费将不予退还。

4、发票事宜:请准确填写发票信息,本次大会提供电子发票钢结构加固 小程序 土木在线,10月20日后统一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将于会后统一开具。

(四)入会申请:请登录中国建筑学会网站进行网上申请。

(五)本次会议将计入注册人员20学时的继续教育选修课。

住宿

(一)会议已预订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4家酒店(附件2)供参会代表选择,请参会代表自行联系预订,并支付城际交通及住宿费用。会议将安排会议预订酒店至主会场的接送服务。

(2)特邀嘉宾及其他人员在会议指定酒店住宿。

会议注册

会议代表报到时间为2020年10月27日,报到柜台将设立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及已预订的四家酒店。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