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宏普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我见到了刚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王家兵。在与他握手的短短几秒钟里,我只感受到一个字:稳。他的手没有抖,仿佛静止不动,悬在半空中,完美诠释了电焊作业中需要的“稳手”。
王家兵,1973年3月生,四川人,现任上海宏普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焊接培训部部长,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想要在上海扎根,需要掌握一门娴熟的技术
“1992年,我和老乡扛着蛇皮袋子来到上海,当时我们的想法就是离开农村。”从码头的装卸工做起,王家兵每天扛着大袋子、小袋子,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往返于轮船和码头之间。
怀着“离开农村改善生活”的朴素初衷,抱着“要想在大城市立足,必须有一技之长”的想法,2000年前后,王家兵成为宝钢股份一家子公司的派遣工,边工作边学习焊接技术。
“我的师父是宝钢老员工黄明,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更在他身上看到了我们农民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人生希望。”谈起早年技工培训生涯,王家兵最想感谢的人就是他的师父黄明。
从门外汉到高级焊接技师,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仰焊、立焊、平焊……王家兵经常一大早就起床,苦练焊接基本操作技能。对于电焊技师来说,焊条接口是评价技术好坏的关键,要想让接口“隐形”,就得提高熟练程度。长时间的焊接操作让他脸色通红,晚上眼睛会肿、会流泪,但他一点也不觉得苦。
我们要不断创新,用技术担当工匠责任
2010年,王家兵加入上海宏普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桥梁焊接工作。他不满足于现状,渴望给妻子和孩子更好的生活。他努力学习文化,钻研焊接技术奉贤钢结构工程,先后取得学士学位、高级项目经理、高级焊工技师证书。2012年,他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成功落户上海。
“焊缝是桥梁的生命。”王家兵说,“我焊出的每道焊缝都要对得起桥边经过的每一个人和每一辆车,要肩负起工匠的责任。”从市重点工程S26进出段高架工程、S3新建公路、沿江郊区环线高架路,到奉贤区金汇港大桥工程主桥、奉贤区金庄公路,甚至印尼塔岩大桥,王家兵活跃在全国乃至国外的工程项目中。在主管眼里,他是“免检王”,他带领的团队的焊接技术远高于行业标准。
工作中,王家兵不断探索解决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据此思考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某项目中,等压割炬的工作原理无法切割特厚钢板,王家兵在使用常规锯床后发现常规锯床工作效率低、设备成本高、作业时间长,且作业对专用设备要求高。经过多次改进,他研究出可以使用万能工具300型吸气式割炬火焰切割,配合半自动等压切割主机的稳定性,加工出符合主机连接的特定连接件。将300型吸气式割炬换成最大3#割嘴,乙炔压力、氧气压力保持在操作规范的中高范围,保证乙炔、氧气使用饱和度,成功解决了特厚钢板最大有效切割面的问题奉贤钢结构工程,提高了加工毛坯的生产效率。
26年的艰苦奋斗和坚守,王家兵对本职工作、专业负责,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为公司桥梁结构产品焊接质量、生产速度、减少人工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王家兵曾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奉贤工匠”提名奖。
树立标杆,引领更多人实现自我价值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进一步拓宽焊接技术人才培养渠道,搭建培训平台,提高培训质量,上海宏普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为王家兵开设了焊接实训工作室。
“我的工作室没有固定的空间,整个车间、整个厂区都是我的工作室,除了满足客户的技术要求,我其余的时间都在车间。”在车间,王家兵将焊接技术一点一点教给年轻员工,他从不吝啬自己的专业知识,尽最大努力帮助每一位年轻员工提高技能。出现问题,现场讨论解决,让年轻员工掌握各种焊接参数的精细化调整、焊接要领,更快适应技术岗位。如今,很多员工已经成为公司的焊接技术骨干。
“不要觉得焊接工作没什么深思熟虑,照着套路重复做就行。其实,任何行业,只要用心做、用心做,都是有用的。”王家兵在与年轻员工交谈时这样说。
2020年,王家兵工作室入选“上海市技师创新工作室”。如今,通过“教帮带”的工作模式,王家兵工作室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焊工,为企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新动力。年轻焊工们都说,王家兵师傅就是自己的标杆,要像他一样专心致志,成为技艺精湛的师傅、模范工匠。
作为上海宏普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员,王家兵十分感谢公司,“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没有宏普就没有今天的我。很感谢公司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平台。”
王家兵怀揣一颗热血的心,用最朴素、最干练的行动,秉承传承工匠精神,一生坚守一份事业,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让新时代专业技术工作者的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提交人:季雨丹(凤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