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控股停牌筹划控制权变更,上海国资混改加速

   日期:2024-06-0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32    
核心提示:此次对绿地展开深度混改,可谓上海国资的一盘棋。绿地再度进入二次混改阶段这可以看作是上海国资混改加速的关键一步。绿地深度混改发生的背景是,今年下半年,上海国资混改整体思路是步入深水区。前述人士进而表示,作为上海首个混改样本,混改政策红利释放对绿地无疑是一大利好。

7月20日晚间,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606.SH,下称“绿地”)发布公告称,收到股东上海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通知,上海房地产集团、上海城投集团正在筹划控制权架构相关事宜。绿地控股当日开盘即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5个交易日(含7月20日)。

绿地的突然停牌,被业内人士称为“五年的等待”。五年前上海绿地建筑钢结构有限公司,绿地作为上海国资委混改试点项目,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上市。五年后,面对中央加快国企改革、上海混改进入深水区的政策红利,绿地再次进入混改二阶段。业内人士认为,这可以看作是上海国资混改加速的关键一步。通过对绿地进行混改二阶段,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绿地的股权将更加多元化,而上海国资也将释放资金,推动其他国企混改。

事实上,尽管上海是全国国资改革的领头羊,但一直以来,上海国资改革的样板只有绿地一家。绿地的深入混改,可视为上海国资的一盘棋。上海国资此举,一是释放资金用于其他国资混改,二是加速绿地股权多元化,加速资本市场流动性,提升市值。

“最终还是要等(上海国资委)的最终方案。”7月20日晚,21世纪经济报道从可靠消息人士处获悉,国资委此前已对绿地进行了长期调查。

近一个月以来(从6月29日交易日至7月20日停牌),绿地因申请免税牌照传闻,累计涨幅逾40%。公告披露停牌期为5个交易日。换言之,绿地新的战略投资最早将于本周五晚揭晓。前述可靠人士认为,结合绿地目前的战略布局,以及近期申请免税牌照的动向,极有可能引入来自金融领域央企的战略投资。

绿地再次进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二阶段,可视为加快推进上海国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一步。图为IC photo

第二次混合改革红利

绿地深度混改的背景是,今年下半年,上海国资混合所有制改革总体思路进入深水区。去年9月,《上海开展区域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明确了完善国资管理体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从中央政策看,混合所有制改革也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指“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今年7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就2020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刚在会上用翔实的数据、明确的行动方案阐述了中央企业经济运行的变化和未来实施方案。据悉,5月份以来,中央企业生产经营加快推进上海绿地建筑钢结构有限公司,下半年,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的目标是力争中央企业整体效益实现正增长。 此外,国资委正在进一步完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并将在下半年全面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改革开放以来,国资国企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即便到今天,国资国企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

国有企业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其实世界各国都有国有企业,只是比例不同。比如欧洲很多国家的公用事业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德国会展业巨头汉诺威的控股股东是州和市政府;新加坡财政部控制的淡马锡控股,管理着新加坡庞大的国有资本。即便是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也通过市场救市,成为AIG、花旗、通用、房利美、房地美等公司的控股股东。

前述人士进一步表示,作为上海首个混改样本,混改政策红利的释放对绿地无疑是一大利好。早在1997年,绿地集团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功完成改革,形成了国有控股、员工持股的股权结构。2015年,绿地首次完成混改并成功上市。通过国企混改,绿地形成了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员工持股“黄金三角”的股权结构。同时引入平安、鼎晖投资等5家战略投资者,引入社会资金117.3亿元。

绿地董事长兼总裁张玉良曾表示,国企混改最好形成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员工持股“黄金三角”的股权结构。绿地目前的股权结构中,以张玉良管理层为首的员工股东代表上海绿地持有绿地35.45亿股,占比29.13%;截至2020年一季度,上海地产持有绿地控股31.42亿股,占比25.82%,为绿地控股第二大股东;上海城投持有25亿股,占比20.55%,为第三大股东;二者合计持股占比超过46%。其余社会资本合计持有绿地约29.8亿股,占比24.5%。 这样的持股比例也符合国家现行的规定,即员工持股总额原则上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0%。

格陵兰的市值可能会上升

张玉良曾指出,国资混改的核心是国资持股比例问题。他认为,国资持股比例最好降到51%以下,即国资不再拥有绝对控股权,让社会资本、员工持股保持相当比例,否则容易“一股独大”,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绿地在上市前引入平安等战略投资者,获得扩张资本,迅速完成战略布局,成为上海国资混改的一张名片。

这对地方国企起到了有效的示范作用,绿地也借此机会参与国企和地方基础设施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近年来,绿地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先后入股了原宝钢建设、贵州建工、江苏省建筑、天津建工、西安建工、河南公路工程公司,以及东航物流、上航国旅等。

作为全国国资改革的领头羊,上海已进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二阶段,而许多地方政府仍在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阶段。前述核心人士指出,选择已经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阶段的绿地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二阶段的入驻者,也合情合理。

众所周知,地方国资混改步伐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本推动不足,因此地方国资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获得资本注入的唯一选择就是混改。就像5年前绿地引入平安等战略投资者,获得数百亿资金推进全国战略布局一样。上市5年后,绿地再一次享受到混改政策的红利,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随着新的战略投资者的加入,绿地的股东结构发生了变化,绿地董事会中原有的国资席位也有可能发生变化,这或许才是资本市场最关注的。

一位十强房企高管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指出,国资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走产权交易程序,除非是转让;如果不是转让,上海国资所持有的绿地股份必须在当地产权交易所挂牌上市。因此,最终会引入一两家战略投资者,以及上海国资转让的股权比例,目前只能等待公布。

摆在绿地投资者面前的一个问题是,绿地的市值还有多少上升空间?自上市以来,绿地市值一路下跌;近期,受股价上涨影响,市值已逼近千亿元。有投资者寄希望于免税牌照的申请、二改混改的利好刺激,能大幅提升绿地市值。不过,也有长期观察绿地的投资者指出,一旦二改混改引发董事会变动,绿地股价后续走势仍是一个未知数。

前述核心人士称,单纯的小规模股权转让不足以导致绿地停牌一周,上海国资的绝对控股权也不会发生改变。因此,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上海国资转让部分股权,引入1-2家战略投资者,“以最低的股权成本,实现各方共赢”。

事实是,7月21日发布的半年业绩报告显示,绿地上半年合同销售额1330亿元,与2019年同期的1677亿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不过,绿地上半年在回款率上继续发力,回款1257亿元,回款率达95%,同比提升近15个百分点,相比去年同期仅为79%的回款率,现金使用率得到有效提升。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