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夏志斌
王先生1921年5月生于浙江嘉兴,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留校任助教,1949年留校任讲师,1957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78年恢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后破格晋升为教授。1958年至1984年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副主任,1993年1月退休。主编出版《结构稳定性理论》、《钢结构》、《钢结构—原理与设计》等高校教材。
十一月十四日。我还记得那天下着毛毛细雨,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去拜见夏老师的热情。一路上,我一边听学长们讲着夏老师的趣事,一边在脑海里勾勒着故事的轮廓。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老师家楼下。
刚一坐下,夏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向我们“抱怨”,说自己前几天晒太阳时不小心从摇椅上摔了下来,脸上有两道淤青。他感叹自己“骨头硬”,夏老师的“可爱”让我有些意外,完全不是我想象中严肃的土木工程老教授的样子,这也打消了我们最初的疑虑,他矜持地继续采访,仿佛是一次随意的交谈。
回想起这次采访,我们不禁为夏老师的思路清晰而折服,夏老师一点都不像一个90岁的老人,他叙述的逻辑严密性,连我们这些年轻人都难以企及。
曲折的求学之路,四年求真
说到夏先生自己的求学经历,就不得不提到民族悲剧。1938年1月,日军入侵浙江,杭州高级中学解散,他不得不辍学。夏先生幸运地得到了去金华的机会,并于当年考入浙江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土木工程时,夏先生笑着说,当时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土木工程,所以是盲目的选择。选择这个专业,完全是听从了家人的建议,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学习土木工程的乐趣。但由于当时正值西迁时期,想要考上浙江大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经过不懈的努力,夏先生考上了浙江大学,但又不得不再次辍学,直到1939年,才进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学习。 1940年,他被国民政府资助,考入贵州浙江大学本部。四年的求学生活可谓“丰富多彩”,甚至还遭遇过土匪。当时我们正前往文成县进行调查,由于当时经常有集市,土匪猖獗。不过,土匪似乎也同情这些穷苦的学生,就放他们走了。
我们虚心向夏老师请教学习心得,夏老师却笑着说:“你们千万别学我,我那时候可不是个好学生。”不过,我想这只是夏老师的谦虚之言。这位老师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得到了学校的贷款,大三以后又获得了奖学金,这些都是他自己努力挣来的。夏老师因为眼疾,只能听课,不能做笔记,所以遇到无聊的老师,他就会偷偷逃课,拿着参考书用放大镜自学。当时他的参考书里还有西南联大的教材,是他和大学同学交换的。夏老师告诫我们,不要只看一本参考书,每本参考书都有局限性,看的书少了,思维就会受到限制。这是他的恩师徐志伦先生对他说过的话。这位毕业于清华、公费留学美国、获得麻省理工、哈佛等大学硕士学位的大师,每次讲课都会借用大量参考书,汇聚百家之精华来教导学生。这位老师至今对恩师充满感激。
在我们看来如此艰难的学习过程,夏老师却用平静而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出来,也许这就是大师的伟大境界吧,站在泰山之巅回首走过的路,忘记了所有的苦涩,只有沿途的美景。
我们对土木工程充满热情,我们是土木工程的历史
夏老师的亲身经历,可以视为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的发展史。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成立于1927年,当时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被称为“大土木系”,因为其专业已经不再细分为结构、水利、道路、市政等,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这些课程,所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机会非常广,需求基本不足。1949年,夏老师正式升任浙江大学讲师,在谈及为何选择留下时,夏老师说,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毕业后,他原本打算到西昌水电站工作,但因眼疾不能做测绘工作,所以就没有去。恰巧当时浙江大学缺少助教,他便选择留下。一留任,便将一生献给了浙江大学的土木工程教育事业。
1952年的院系调整,使原本门类繁多的土木工程专业缩减为只有结构工程专业。1953年,浙江大学成立了建筑设计院,但当时院内只有土木工程人才,因此当年玉泉校区的建设就成了夏老的囊中之物。1957年夏老升任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副主任,主持土木工程系工作。1978年升任教授,正式成为一名土木工程师,担任系主任十五年。1993年夏老正式退休。退休后的他依然精力充沛,主持编写了《钢结构—原理与设计》一书。编写这本书对夏老来说并不容易,因为钢结构规范需要协调各方意见,还要开很多会议,对于已经年事已高的夏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写作过程耗费了数年异常艰辛的努力。由于条件有限,这本书只能手写。由于夏先生患有眼疾,绘图工作只能由他的助手代劳。不幸的是,夏先生放弃了最新一版《钢结构原理与设计》的写作,因为他的右眼完全失明了。
可以说,夏先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浙江大学的土木工程事业,他勤奋、踏实、稳健夏志斌 钢结构,用一生诠释了土木工程师应有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土木工程师们继承和发扬。
昔日的湄潭雄鹰现居杭州市
夏老师在回忆往事时说,在浙江大学读书的那几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在回忆之余,他还向我们介绍了当时浙江大学的办学模式,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自由生活、严谨治学。当时在浙江大学的学生可以随意选择宿舍、室友,学校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规定,虽然现在学校已经分配了宿舍,但在生活方面我们还是十分宽松的。听了夏老师的故事,我才知道,这种自由的生活方式由来已久,在学术研究方面夏志斌 钢结构,当时的浙江大学堪比西南联大,被称为东方剑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浙江大学实行全英文教学,教材全部与国际接轨,采用美国最新的教材。然而这也导致很多新生无法适应,挂科率异常高。当时,浙江大学实行学分制,预修课程不及格是非常困难的,不能修下门课,必须修满一定学分才能毕业,这就要求新生必须竭尽全力去适应英文教材,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水平和素质。浙江大学优秀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师资培训。当时,浙江大学对教师实行合同制,新教师只聘用一年,第二年五月就会有部分教师被裁员,这也鼓励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浙江大学对教师的高要求。同时,浙江大学的名气也吸引了一大批像苏步青、丰子恺这样的优秀人才来校任教。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浙江大学人才济济,在毕业生失业的乱世中,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份优秀的工作。
夏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在浙江大学买书的趣事。因为很多学生家境贫寒,所以会到师兄师姐家买旧书。久而久之,食堂门口就成了买书的聚集地,那里会贴出一张大字报。听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现在的CC98,其中有一个区域也是二手书交易区。从以前的大字报到现在的网络平台,只是形式变了,不变的是浙江大学子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传统。
我们在现在的浙江大学里能看到很多过去的影子,从过去的浙江大学里也能看出现在的很多不足。我们不禁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距离浙江大学辉煌最近的时代;但也正是因为有差距,我们才要用汗水去填补,为了浙江大学,也为了我们自己。
致未来的土木工程师
采访的最后,夏老师也表达了对土木工程系和土木工程师的期望和要求,他希望系里的教授能给本科生上课,他认为本科生是幼苗,如果早早长出来,如果长歪了,以后就很难改正,所以他希望土木工程师能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好的教学氛围,打好基础,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年轻教师,他希望能够更多地联系实际,他说为了教好钢结构课程,自己在制造厂呆了十年,跟电工学过焊接。只有了解实际应用,年轻教师在教学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他希望他们在大学里能掌握两样东西,一个是专业知识,另一个是学习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后者,因为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的,很多东西都需要从工作中去学习,所以,掌握学习很重要。做事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同时,他希望土木专业的学生重视实践,不怕吃苦,多去工地。他在浙江大学时,一共实习了三次,第一次是三周的熟悉实习,之后是工厂当班长的生产实习,最后是毕业设计的毕业实习,这每一项都要认真完成,不要敷衍了事。
采访的最后,夏教授也祝福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能够蒸蒸日上、越办越好。
结束语
回去的路上,雨还在下,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空气这么清新,就像我从不知道老一辈的浙大人这么伟大,雨终究会停,但精神不会停,这飘荡在浙大空气中的点点滴滴,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浙大人,并将不断传承,散发出独特的时代风采。
文/谭建良
摄影/徐丹华 王丽娜
先前的评论:
我们相信
文字是魔力,图片是力量
这是人们和思想的聚集地
◆◆◆
建筑杂志长期征文
《建筑》是土木工程学院下属的学生杂志,我们致力于做一个有趣、有深度的媒体,从第一期开始,每一期《建筑》都在思考、在传播、在表达、在聆听。
论文要求
1. 题材不限,字数1000~4000字(诗歌不限)
2.作品体裁不限,诗歌、散文、小说、纪实、科普、摄影、绘画等均可。
3.投稿方式:发送邮件,请注明姓名、班级、联系方式
獎勵方式
凡向本刊投稿有效文章者,均可获得综合分,如文章被本刊接受,可获得更高分或精美礼品。